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392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551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康德是从分析、审查人的认识能力开始 ,研究科学认识的可能性及条件的。在研究范畴对构成具有客观有效性的科学知识的作用上 ,他提出了“图式说” ,其目的在于探讨先天的范畴怎样和时间提供的感性杂多 (质料 )结合起来 ,从而构成自然科学的先天综合判断的。本文主要解析了康德的先验图式说的提出、内容、本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2.
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感性的自然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相关性;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价值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满足与被满足、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的概括。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于正确认识与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中曾经提出了“感性与知性的共同根”这一重要问题,但长期被忽视。实际上,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并非如康德所言“不为我们所知”,而是清楚明白地存在于我们心中,它就是先验想象力。先验想象力和生产性想象力、纯粹想象力是同一的,但与再生性想象力和先验统觉有显著区别,因为先验想象力是纯粹的自发性,不仅是感性接受性的自发性的根,而且是知性自发性的根,它在康德知识论中,甚至在他的整个哲学中都具有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4.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存在论对马克思思想变革的影响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实践观.费尔巴哈人本学存在论革命将历史指认为是活生生的具有生命特征的"生命历史",具有两大理论支柱:一是生命历史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实体的可感对象.历史现实的起点是"感性确定性",就其对实体功能的区分而言,包括"可感对象"和"可感能力".二是生命历史是人的实体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思想的深刻变革与费尔巴哈的存在论革命有着密切关联,并且在一开始就蕴含了超越费尔巴哈的要素.人本学存在论对马克思后来创立的唯物史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后现代哲学家韦尔施解构传统美学并重构美学。他一方面联系传统美学,一方面面对现实的审美化景象,对美学的基点———"审美感知",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法重新阐释,扩大其内涵,认为其内在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存在结构中的基本成分,从而将美学上升为一种元美学,第一哲学。这种美学的扩张有可能导致美学取消主义,但也为美学反思和更新自身开辟了视野。  相似文献   
106.
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感性教学"是运用美、美感和艺术的方式展开的教学活动方式。"感性教学论"则是关于美与教学、美感与教学或运用美、美感及艺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一种实践与思考的理论。感性教学论中的主要理论问题是:感性教学的本质;教学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关于"感性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107.
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形上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理解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通过对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形式、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探讨,马克思形成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形成了他"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否定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使哲学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8.
如今麦克卢汉已经成为我们理解媒介社会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具体说就是对媒介技术的感性视角。文章以麦克卢汉对海德格尔的一次援引为研究对象,并延及维科的"复归"思想,其主线是展示麦克卢汉对感性视角的运用,这个视角的特点是对整体性的寻找。文章在对维科"复归"思想的讨论中,区别了两种整体性:感性整体和反思整体。麦克卢汉追求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因而其价值取向是人文主义,但这是被电子媒介所更新了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09.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打开了新世观的视域。在这一条中马克思对旧哲学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西方哲学和传统中国哲学虽然克服了旧哲学的种种弊端,却还没有达到马克思的高度和深度。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两个始源性概念便是感性活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0.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对立的老问题,并且被恩格斯表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它是一个在存在论上的基本立场问题.但是,在西方近代存在论的形而上学方式中,由意识的内在性所建立的人的主体性,在根本上导致了脱离人的感性生存的抽象的意识与抽象的存在之间的对峙,后者实际上是被前者的内在性规定出来的,因此才产生了一个关于"自在之物"的难题.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是用"物质生产等于人的自身生产"来确立存在对于意识的优先性的,并且由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与黑格尔的生产概念没有原则区别,故而马克思仍在意识的内在性原理中.这表明他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缺乏真正的了解.本文从马克思关于意识概念的存在论阐发入手,证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并非来自对黑格尔的生产概念的形而上学倒转,而是把物质生产理解为"勾连着"存在本身的人的对象性存在的自我实现.这正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的要义所在,它构成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论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