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375篇
理论方法论   60篇
综合类   553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01.
批判和反抗不合理现实是法兰克福学派及批判理论一贯的立场,但在异化不断深化的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理论自身面临被现实整合的命运。如何坚持并推进批判成为一个问题。马尔库塞基于具体现实和批判理论的历史发展,提出"新感性"理论,推进批判的同时恢复批判理论理性和实践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理论层面上"新感性"被赋予"理性"的内涵,操作层面上"新感性"又指向艺术—审美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302.
人文的维度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一个呈规律性的现象是,越标榜什么,恰恰越缺失什么。或者反过来说,越是匮乏的东西,越要打着幌子招摇过市。"文化"的概念就被到处乱贴标签,越是没文化的地方,越要扯起"文化"这块儿遮羞布。近年来,"人文"又遭遇了同样的厄运,像明星的玉照一样,从商场到公厕,无所不在,对着每一个人搔首弄姿抛媚眼儿,发出谄媚或者放荡的笑声。何谓"人文"?"人文"真的成了若许人的精神渴求了吗?还是点缀、装潢?在我心里,始终画着一个问号。  相似文献   
303.
304.
自然和人的关系构成了哲学史难以解答的"历史之谜"。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观念作为前提,从而缔造了一个思辨哲学的神话。费尔巴哈等人虽对黑格尔哲学展开批判,但难以逾越其批判对象,这和其哲学前提的非现实批判有密切关系。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哲学前提,从而动摇了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及其体系。将历史和人民统一起来、将哲学和科学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原则。  相似文献   
305.
于恩萍 《云梦学刊》2010,31(2):99-103
韩愈主要受到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影响,强调生命个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动力作用和本质特征。从感性生命第一性出发,韩愈在诗歌创作审美风格上尚“奇”。韩愈深刻地认识到,人的个体生命需要精心地维护,诗文对人的个体生命也具有超脱和维护作用。韩愈将诗文的这种抒情审美娱乐功能概括为“舒忧娱悲”和“以文为戏”。  相似文献   
306.
古今中外的广采博取,融会贯通,使戴望舒的诗歌富含意蕴与张力,其后期诗歌感性色彩减弱,智性因素增强。本文以《我思想》为例,旨在从主题意蕴解读、意象原型阐释、形式技巧探究三个方面,论述戴望舒诗歌艺术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30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要学会学习,学会搜集、处理、运用、传播信息,要学会快速、高效的阅读和表达,读书一目十行,写作倚马可待。要让学生以开放的视野,面对21世纪的文明。  相似文献   
308.
309.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相似文献   
310.
感性的超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是感性的超越,这一超越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超越传统理性主义所遵循的理性动力原则,以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其目的是消除理性动力原则中的形而上学虚假性及其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统治。消除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性的基础是感性必须运动起来,而感性要想运动起来的前提条件是感性的解放。感性解放也是理性解放的基础,没有感性解放,单纯的理性解放是无法消除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