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992篇 |
免费 | 758篇 |
国内免费 | 25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619篇 |
劳动科学 | 261篇 |
民族学 | 667篇 |
人才学 | 861篇 |
人口学 | 257篇 |
丛书文集 | 10717篇 |
理论方法论 | 2205篇 |
综合类 | 21196篇 |
社会学 | 3563篇 |
统计学 | 6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7篇 |
2023年 | 628篇 |
2022年 | 665篇 |
2021年 | 794篇 |
2020年 | 775篇 |
2019年 | 624篇 |
2018年 | 339篇 |
2017年 | 576篇 |
2016年 | 607篇 |
2015年 | 1129篇 |
2014年 | 2383篇 |
2013年 | 2061篇 |
2012年 | 2231篇 |
2011年 | 3156篇 |
2010年 | 3159篇 |
2009年 | 3239篇 |
2008年 | 4200篇 |
2007年 | 3201篇 |
2006年 | 2769篇 |
2005年 | 2438篇 |
2004年 | 2006篇 |
2003年 | 1644篇 |
2002年 | 1456篇 |
2001年 | 1312篇 |
2000年 | 813篇 |
1999年 | 516篇 |
1998年 | 261篇 |
1997年 | 232篇 |
1996年 | 197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沈佳强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4)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重要思想也正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的中心内容。把握科学的实践观不仅是在纷繁复杂的哲学纷争中区分新旧哲学观的关键所在,亦是今天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2.
张践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社会历史规律产生的机制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以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人的主体能动性活动是产生社会历史规律及其规律层次的实质内容;而个别体现一般、个别转化为一般,偶然体现必然、偶然转化为必然是社会历史规律产生机制的表现形式。社会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可以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客观的和主观的。不能把社会历史规律起作用的主观的成主体的机制当做社会历史规律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43.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决定》还指出,改善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44.
金阊区位于城区西北部,全区面积37平方公里,设5个街道办事处,人口23.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33297人,占总人口14.2%。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上级加强社区建设和发展养老事业的文件精神,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目标,以积极推进社区建设为动力,加强社区建设领导,加大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养老事业,以社区建设促进养老事业发展,以养老事业发展推动社区建设,为三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如此高度,并系统性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体系,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认真学习全会公报和《决定》,觉得有十大新内涵值得解读。 相似文献
4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加强执政主体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找准切入点,把握以下五个重点环节,在实践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47.
陈胜云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2
现代性往往被西方学者看作以文艺复兴为始端、起源于欧洲的西方历史叙事,但从现代性批判相关著述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条从批判的现代性、反思的现代性走向新现代性的思想演进逻辑。中国式现代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效应,以实存形式宣告了在地域上异于欧洲的现代性存在,中国式现代性不仅体现为文学艺术、政治思想与宗教意识的复调式兴起,还体现为中国学者对中国大地上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自觉,更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在理性反思基础上提出的崭新现代性筹划。中国式现代性作为区别于西方现代性的新现代性,在三个重要维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积极的理性担保:辩证守护启蒙价值观,把人的解放作为根本价值目标;坚守资本奴役逻辑批判的主体向度,把正确引导资本发展作为重要手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性筹划,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作为前提引领建构现实共同性。 相似文献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