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992篇 |
免费 | 758篇 |
国内免费 | 25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619篇 |
劳动科学 | 261篇 |
民族学 | 667篇 |
人才学 | 861篇 |
人口学 | 257篇 |
丛书文集 | 10717篇 |
理论方法论 | 2205篇 |
综合类 | 21196篇 |
社会学 | 3563篇 |
统计学 | 6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7篇 |
2023年 | 628篇 |
2022年 | 665篇 |
2021年 | 794篇 |
2020年 | 775篇 |
2019年 | 624篇 |
2018年 | 339篇 |
2017年 | 576篇 |
2016年 | 607篇 |
2015年 | 1129篇 |
2014年 | 2383篇 |
2013年 | 2061篇 |
2012年 | 2231篇 |
2011年 | 3156篇 |
2010年 | 3159篇 |
2009年 | 3239篇 |
2008年 | 4200篇 |
2007年 | 3201篇 |
2006年 | 2769篇 |
2005年 | 2438篇 |
2004年 | 2006篇 |
2003年 | 1644篇 |
2002年 | 1456篇 |
2001年 | 1312篇 |
2000年 | 813篇 |
1999年 | 516篇 |
1998年 | 261篇 |
1997年 | 232篇 |
1996年 | 197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1.
8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5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迈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相似文献
83.
84.
8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统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统计局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对系统内部审计工作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86.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其文艺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孕育到产生、从逐渐成熟到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形成了四个时期文艺思想特色。这四个时期党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并基于不同的时代语境、不同的形势与任务而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百年演进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成就其深厚的哲学底蕴,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造就了百年党的文艺思想的理论积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演进彰显了时代特征。党的文艺思想的百年演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于指导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7.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风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者行动中的客观表现。它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他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为党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8.
庞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7-18
作为实践的科学在真实时间中发生和演化,基于科学发展过程的开放性,各种异质性要素在真实时间中渗入,使科学的发展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使科学的发展展现为一种不可逆的时间构造。文章在作为实践的科学的时间发展序列上谈其发展的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89.
李红松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89
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交往主体的现实性、交往内容的层次性以及交往形态演进的规律性。基于唯物史观,人的交往形态表征着人的发展状态,人的交往能够促进社会结构体系发展继而促进人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成员的总体交往水平和发展状态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同时也存在诸如交往范围需进一步拓展、交往层次需进一步深化、交往异化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坚持唯物史观,促进人的交往的不断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90.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与故意犯相比,当下通行的两阶层过失模式在不法层面的判断脱离行为人,其在责任阶层判断主观预见可能性的做法,与新古典暨目的论综合体系将主观心理要素归入构成要件阶层的做法并不一致,有违体系判断的原则。为了克服两阶层模式的弊端,新进观点主张过失只存在于构成要件阶层的一阶层模式,但这一模式有混淆不法与罪责之嫌。在韦尔策尔教授的人的不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将个人能力引入不法阶层的彻底的人的不法理论可以为一阶层过失模式找到理论支撑,同时保持不法与罪责的划分。这种植根于德国学界的彻底的人的不法理论也有本土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