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02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76篇
人才学   5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56篇
理论方法论   95篇
综合类   1482篇
社会学   213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好风凭借力     
易子 《民族论坛》2003,(9):35-36
“在我的案头,摆放着一份来自木鱼坪民间木偶戏第五代传人吴元全写的申请报告,……希望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青黄不接,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民间木偶戏艺‘吴家班”给予关注,支持资金购买服装,并想培养8至10个接班人,使吴氏木偶戏不致失传……这是一份含泪的申请报告……饱含了一代民间艺人保护祖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渴望。”(《楚风巫舞今尤在》王成均郭安民《民族论坛》2003年第七期)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近几年,此类内容时常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我们极尽呼吁,也难以隔绝外面“精彩世界”对年轻一辈的引诱,于是我们除了和老一辈艺人们一起叹息,真不知还能为其干点什么……然而,近段时间,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某种希望,却无奈其主角希望低调处理。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凭借下面这几段简单的文字,希望能给众多关心民族民间文化的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孙逊 《老年世界》2007,(22):26-26
我国传统戏剧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经过历代艺人的长期实践,精心创造,从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独特脸谱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时下,戏剧脸谱已成为收藏佳品,正被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所追捧。  相似文献   
13.
白先勇尝试运用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意识流创作手法始于与台湾大学外文系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以后,随着作家自身经历的变化和对意识流创作理论认识的深入,其笔下意识流这一创作手法呈现出鲜明的“模仿试睑一成熟定型——在扬弃中提升”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近代汉语特殊判断句“S(+是)+N(的)+便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开始,汉语新出现一种介绍人物姓名、身份、职业、籍里等的特殊判断句"S( 是) N(的) 便是"(N代表名词表语).文章从语法、语义、语用、用词搭配等多方面分析了这种特殊判断句所具有的固定性的特征,认为这种特殊判断句是一种形式上高度格式化的主要用于自报家门的舞台语言.在这种特殊判断句的来源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不一样的观点,认为这种特殊判断句不是汉语与蒙古语等阿尔泰语的判断句相融合而产生的叠加式,它的出现主要是历史继承和汉语自身随戏剧文化等因素影响而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少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看过不步家乡戏,曾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一直念念不忘,甚至离开故乡后,在自传体小说《社戏》中还写到,“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把目光集中在“域内”汉籍的研究上,而对“域外”汉籍,则很少涉及。近20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在域外汉籍的整理和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刊此次邀请七位这一领域的“拓荒者”,他们对域外汉籍的界定,域外特别是东亚的汉文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具体情况,域外文人对中国原作的拟效,国内汉籍的东传以及百年来中国文人对域外汉籍的寻访,都作了精练而全面的介绍,并提出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本期刊发域外汉籍研究的一组文章,就是希冀能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问题饶有兴趣的探索、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场域中,作为西方最前沿的“新浪漫主义”文学潮流的爱尔兰戏剧经由沈雁冰、郭沫若等文人的译介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并因其所内蕴的反帝反殖语境与民族主义诉求而与中国社会的“救亡”主题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其中,爱尔兰戏剧家格雷戈里夫人的剧本得到沈雁冰更多的译介。但是,在“五四”时期“反抗与解放”的文学主题语境中,格雷戈里夫人剧本的民族性暗示乃至爱尔兰戏剧运动整体的民族独立诉求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其价值意蕴最终也只能落脚于“讽刺剧”“道德剧”等文体层面。这一方面表明,译介本身或许就是一场从原文到译文的歧义丛生的理论旅行;另一方面也表明,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政治意义总是具有张力地在译介的过程中与社会需求相互映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歌德通过主人公威廉追逐自己戏剧梦想的经历展现了一幅18世纪德国戏剧发展的全景图。小说表现了启蒙时期德国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期望借助德意志民族戏剧来塑造德意志民族性以及假道艺术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尝试。与此同时,小说借由主人公戏剧梦想破灭、离开剧团并进入塔社的发展历程,反思了戏剧艺术的局限性。主人公威廉的修养历程折射出作者歌德对于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现实等关系的思考及其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现存的几部郑廷玉杂剧中,《疏者下船》的版本差异问题是最为突出的。20世纪以来,对《疏者下船》做过具体研究的绝大多数学者要么对其版本不作明确的价值判断,要么极力肯定元刊本的价值而大肆贬低明刊本,实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之势。这种现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客观评价《疏者下船》乃至整个元杂剧版本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通过对《疏者下船》现存诸版本的仔细比较和论证,我们发现:《疏者下船》的元、明两类刊本在故事情节、伦理逻辑、戏剧立意乃至曲词宾白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明刊本对元刊本的增删修改具有艺术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审美价值究竟偏向于文学性还是剧场性,其功能究竟是重启蒙还是重娱乐,这历来是争议不休、难有定论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中国一些戏剧学专家依然因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从而看到了当代中国戏剧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走向。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戏剧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走向其实并不矛盾,相反是整合。当今,在中国戏剧创作中文学与舞台、启蒙与娱乐间对立、偏废的现象正逐渐消淡,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日益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