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美国柏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的全本南音《目连救母》,为清朝广东省省城丹桂堂刻本,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句式皆为七字句,格律严谨。全本分四卷,共有64段,据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本改编而成,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南音《目连救母》形象地图解了封建社会的伦理体系,突出地塑造了一个至圣者目连的形象,不但是一部研究目连故事的有价值资料,也是研究南音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南戏作品,是研究宋元时期口语的宝贵语料。其中保留了不少北方现在还在使用的方言词,如“口跄”、“胞落”、“年时”、“闪”、“这早晚”、“每常间”等,反映了宋元时期南北方害的交融与渗透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夏晓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924年3月10日,《益世报》发表了一则由该报编者王芸渠撰写的《偶谈》。这篇旨在坚持白话文立场,批评引导文学风气的胡适言论失当、产生了不良后果的短文,因涉及林译小说由五年前的冷落到现在的热销,语带嘲讽,令林纾“颇为难受”,故与弟子张汤铭合作撰写了一篇题为《读<益世报>芸渠<偶谈>书后》的白话游戏文进行反击。本拟交由《晨报副刊》发表,由于主编孙伏园的反对,此文当年并未刊出,一场很可能发生的新一轮文白论争因此消泯。由于该文作于林纾去世之年,且关联着林氏一生倾力的古文事业,林本人也相当看重;更值得庆幸的是,其原稿尚存人间,故笔者对芸渠的《偶谈》与林纾的回应做了互文释读,以期贴近与揭示林纾的晚年心态。 相似文献
14.
谢桃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95-101
今存之宋金《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及南宋《张协状元》戏文,它们的曲调有一部分吸收了词调,但已有性质的变化。此外它们的曲调还有来自唱赚、唐代教坊曲和唐宋大曲的,而且皆与宋词词调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可补宋词词调之阙,为研究中国音乐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现藏于西班牙爱斯高里亚(Escorial)圣劳伦佐(Sanlorenzo)图书馆的《风月(全家)锦囊》,最初受到国人注意是在本世纪50年代,80年代被正式介绍给大陆学人。它蕴涵了一批相当可观的剧曲、杂曲遗产,不仅充实了许多元明戏文、杂剧的佚文、异文内容,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明代散由、俗曲宝库,是研究戏曲史、散曲史、曲艺史的珍贵史料。龙其是它保存的南戏文献资料,开辟了戏文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6.
春正月初六傩人班演戏老规
田坑班,下马米一筒,子一个,开台米一筒,子一个,起马米一筒。进门吃饭一二碗,水豆腐四碗,时菜四碗。中台点心饭,小菜碟。下台酒饭,鱼二碗,子二碗,糕二碗,水豆腐四碗。时菜四碗。出门酒饭,鱼二碗,水豆腐四碗,糕二碗,时菜四碗。 相似文献
17.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刘希必金钗记》是广东潮州出土的明代宣德年间戏文抄本,该剧题旨是颂扬主人公刘希必的忠孝品格与坚毅精神;剧名前冠以“正字”,是“正音”的意思,即采用潮州话“正音”读法。论文还列举全剧所用的潮州地区特有的风物习俗和方言土语,论证这是戏剧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潮剧本子。 相似文献
18.
林道祥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本文选取《明本潮州戏文五种》中部分词语,排比用例,归纳语义,并引用有关资料互相印证,对正确释读戏文,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许建中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2,49(6)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考查南曲套式历史形态的重要文献.《张协状元》主要采用孤牌自套,表明早期戏文作家还没有形成组套的自觉意识;本套和复套数量极少,也处于自然形态,但暗合了后世联套的基本要素.《错立身》、《小孙屠》中自套明显减少,本套和复套明显增加,类型更为丰富,说明此时作者的组套意识已显著增强;南曲的组套在自身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北套和南北合套的引入,明显提升了组套的水平和层次.北曲最早以套曲形态进入戏文,是经过模仿改造、逐渐“南化”的北套.“戏文三种”的组套形态虽然表现出民间形态的不成熟性,具有区别于北套的特殊性,但已基本具备了后世自套、本套、复套、南北合套四种南套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戏文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仕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本文通过对《三国志》戏文的考察,了解明代三国戏文的变迁,辨明南戏对于元及明初三国故事杂剧的袭用,证明《三国志》戏文中存在若干今佚的北杂剧套数;元末开始的“移北入南”现象,为北曲昆唱的渊源所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