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51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管理学   223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437篇
人才学   29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469篇
理论方法论   1008篇
综合类   13299篇
社会学   1421篇
统计学   48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89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415篇
  2020年   439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296篇
  2016年   370篇
  2015年   682篇
  2014年   1461篇
  2013年   1367篇
  2012年   1558篇
  2011年   2167篇
  2010年   2000篇
  2009年   1494篇
  2008年   1509篇
  2007年   1348篇
  2006年   1172篇
  2005年   1024篇
  2004年   947篇
  2003年   904篇
  2002年   812篇
  2001年   643篇
  2000年   509篇
  1999年   255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在文学文本的构成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要素论"和"层次论"的分歧和争论.综合古今中外有关观点.文学文本应是一个多层面有机构成的整体,这些层面可进一步归纳为言、象、意三个大的层次,这三个层次各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又因其内在关联而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共同担负和体现着文本结构的意指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性功能.文学文本结构的这种整体性功能也决定了它的非自足性和全面开放性,它的产生和存在有赖于作者的创造,它的实现和完成以及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也有待于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相似文献   
52.
骈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有品种。在1912—1919年间,当文人们已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幕落花凋的末运,骈文竟有了一次回光近照般的兴盛。这种兴盛和后来所遭到的贬斥,说明骈文确实反映着古典文学的某些被发展到极致的特征。骈文中大量用典体现了中国文人对“时间”的独特感受,并应和了这个时期文学的主题──凭吊。以《玉梨魂》为代表的大量骈文小说的出现,则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出的风景之一。  相似文献   
53.
54.
这里发表的是一位越南学者对东西方文学理论差异的看法,作者认为,与西方文学理论偏重客体.注重“再现”不同.东方(主要是中国)文学理论偏重主体,注重“表现”。相应地,西方重叙事,中国重抒情:西方要求反映的“真实”,中国强调作家的“真诚”;西方强调的是对世界的确认.中国强凋的是对世界的感认,这一切与西方商业发展较早,中国自古重农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5.
师范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关系到国家未来公民的素质,应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沃土,应当充分挖掘运用,以引导学生通过审美鉴赏达到接受人文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6.
在张爱玲和白先勇的创作中,读者经常可以感受到浓重的孤独意识。这些孤独意识,展现了其各自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特点。对两位作家的孤独意识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两位作家以及他们各自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港台文学这类特殊文学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57.
回族素来和伊斯兰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朝觐作为回族穆斯林的宗教功修之一,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是一种融合了伊斯兰信仰和中国少数民族具体语境的书写。这种书写不仅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回族文学的表述空间,而且对把握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的发展、厘清宗教与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关系,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8.
59.
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是在科学技术逐渐占领人文领域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要找回人文科学的真理,恢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实践智慧。在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视域下,文学阐释是文学作品意义呈现的过程,作品和对作品的阐释共同构成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文学阐释不仅仅是为了激活文本,更是一种改变自身的实践行动,其最终目的是对人的存在的反思。作为实践的文学阐释就是将对文本的理解应用于自身的特殊境况之中,其本质是对自我的理解,文学阐释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视域的扩大意味着读者自身意义的开拓。  相似文献   
60.
从《战争日记》到《保卫延安》,是杜鹏程从革命纪实性表述到文学公共化表达的建构过程。《保卫延安》对《战争日记》的承继性在于现实经验、阅读资源与主体情感三种维度,而《保卫延安》的叙述动力则基于长篇小说的形式功能、冯雪峰的助力以及主流新文艺方向的三重建构。通过分析从日记到长篇小说的文学建构过程,一方面可重新审视小说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性与叙事功能,另一方面也借此反思作者意图与艺术自律的关系,进一步思考十七年文学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