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4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96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47篇
理论方法论   99篇
综合类   1081篇
社会学   191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戏曲最初是一种源自民间的表演艺术形式,在戏曲艺术漫长的发展轨迹中,从没有隔断与广大民众的精神联系。它深深打上了民间智慧的印记,这也成为戏曲艺术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戏曲文学中那华美的篇章、典雅的词句、超然空灵的意境之美,与其世俗的文化面目并不矛盾,中国戏曲在华贵典雅诗的外衣下吟诵的正是芸芸众生世俗灵魂的主题。戏曲艺术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破解形式陈旧的樊笼,以鲜活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来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南京演出市场迅速复苏。演出场所和种类不断增加.到了年底回头一看.南京这一年间真的让人看到和听到了很多.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南京演出市场都蒸蒸日上。这是让人欣喜的一个现象。在演出市场的带动下.以演出业为发端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坚实平台。  相似文献   
33.
洪山戏是流传于皖东来安、天长,以及江苏扬州、六合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脱胎于明末清初的傩,因而具有鲜明的仪式性、祭祀性特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其加以改造,使其一跃成为“抗战戏剧”,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宣传和群众性文艺普及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文章对淮南大众剧团的洪山戏演出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剧团在演剧活动中呈现出演职体系规范化、舞美式样成熟化、宣传手段多样化以及管理制度系统化等特点,洪山戏也逐步从“香火戏”发展成为“红色戏剧”。淮南大众剧团在演出模式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戏曲改革工作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34.
郭慧丽 《河北学刊》2012,32(5):199-202
起始于2003年并于2010年全面展开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既是中国当前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促进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剧团改制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问题。提出市场导向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需要各地方剧团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同时仍有赖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促进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各项保障制度,逐步使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步入在保护中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35.
本文讨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及其对20 世纪初中国戏曲变革的影响。指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在样式、题材、人物、情节与冲突、语言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革新,这既影响和规定了本世纪初中国戏曲发展的总体风貌和历史走向,也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深入反思的实践经验和创作教训。他的戏曲创作与他在文学理论、散文、诗词、小说等方面的成就一道,构成了梁启超这座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大高峰,这座高峰承前启后,对20 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至今犹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6.
戏曲艺术当今面临传承危机,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戏曲艺术产生漠视。本文通过结合戏曲艺术自身特点和青少年群体年龄特点对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戏曲艺术素质教育的进行价值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7.
《四平戏传统剧目》是在民间老艺人口述本的基础上整理、编纂的一套丛书,收录了11个以口授心传的方式在民间传承了数百年的演出本。这些作品大都源自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较多地保留了民间创作的原始风貌。由于没有公开出版,印数非常少,这套丛书在国内外都难得一见,是研究弋阳腔、四平腔和闽北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值得珍惜。  相似文献   
38.
米勒的演员梦,源于小时候的一次演出。他读幼儿园的时候,学校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恐龙表演,要求每个人自己动手制作道具。父亲和米勒一起动手。足足花了三个星期时间,做出了一件精美的道具,非常逼真的霸王龙,有漂亮的大眼睛和锋利的长牙。演出那天.米勒成了全场最耀眼的明星,因为其他小朋友扮演的恐龙,都是随便找个纸袋套在头上。在潮水般的掌声中,这个小男孩忽然找到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从那一刻起,他决定长大后要当演员。  相似文献   
39.
华钟彦是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诗人,还被称许为“最正统的汉诗吟诵者”。其早年曾涉及古代戏曲研究,专著《戏曲丛谭》在学术界曾引起较大反响。约略说来,该著大致体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格局严整,覆盖面广,既着力于“史”的探讨,又围绕曲之本体的方方面面,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二是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对戏曲起源、隋唐变文与戏曲的关系、宋代“杂剧词”的场上功用、元杂剧与金院本的演唱形式异同等疑难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三是着眼场上,切合实际,强调唱曲应以声带情,主张场上语言的“肖似”与通俗,关注艺人的吐字发声问题等等,可谓“深于排场之论”。华氏的治学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即:厚培根基,注重会通;博览文献,审慎辨析;知难而进,挑战自我;着眼现实,立足当下。这些方法,有着鲜明的内在学术理路。总的来说,华氏从事戏曲研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他之所以关注历史上的若干戏曲现象,是为了弘扬戏曲的人文精神,也是为了场上传播,让“死知识”活在场上。当然,华钟彦戏曲研究也存在文献运用欠妥、史实判断有误的疏失,但瑕不掩瑜,他在学术研究上勇于开创新局面的积极探索精神及宝贵的治学经验,至今仍值得学人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40.
水英 《老友》2015,(2):68
在国务院公布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中,江西共有2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含扩展项目)进入榜单。至此,江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含扩展项目)达到70项。解缙故事解缙出生于江西省吉水县文峰镇,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