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8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0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62篇 |
人才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317篇 |
理论方法论 | 49篇 |
综合类 | 786篇 |
社会学 | 81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112篇 |
2011年 | 76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84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京戏校)的琴房门口,伴随着学生们此起彼伏、周而复始的胡琴声,我见到了周志强老师。他并不如何高大,远远地向我招了招手,平易近人地一笑。乍一看周老师如此的平凡,可他在圈内却是赫赫有名的大琴师——北京戏曲职业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32.
朱丽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56-162
清代戏曲的发展与文人游幕密切相关。伴随游幕文人的踪迹,昆曲从江南传播到全国各地。由于特殊的时代政治原因,易代之初,昆曲在岭南迅速恢复并蓬勃发展。在昆曲从江南到岭南的传承绵延中,游幕文人万树起到了重要作用。因幕府娱乐文化之需,万树开始尝试谱曲;因游幕生存之需,他倾力谱写戏曲传奇。总督府所提供的丰厚的资金支持则为创作戏曲提供了必要前提。吴棠桢、吕黍字、来集之、金烺、宋俊等大批江南文士追随吴兴祚的宦迹从无锡到福建,到广东,受万树影响,这些总督府的幕客皆染指于谱曲,形成了一个继承吴炳粲花衣钵的戏曲流派,不仅促进了岭南曲坛的空前繁荣,而且直接导致了岭南剧曲——粤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33.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戏曲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就必须“现代化”。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一、中国戏曲史实际上是剧种兴衰史,老剧种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还俗”;二、戏曲是最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容易为世人所接受;它的写意性与假定性特征与现代艺术相通,但戏曲无论本质精神或表现程式都有许多与“现代化”相悖之处,必须改革;三、市场经济加快了戏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还对目前戏曲创作现代化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予以批评。 相似文献
34.
20世纪20到30年代,象征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引发了国内外戏剧界对中国戏曲本质的讨论,讨论中产生了分歧,一方认为戏曲是象征主义,另一方认为戏曲是非象征主义。这次论争促使了戏曲理论的深化,并影响到舞台实践时如何做到中西艺术相互沟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朱恒夫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6):41-48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新时期,新创作的戏曲剧本有千部之多,然而最为人们欣赏的则是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目,但许多剧作者在剧中无意识地宣扬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以川剧《潘金莲》为代表的"思想剧",改变了戏曲通俗文艺的性质,使戏曲严重脱离了最普通的百姓;许多剧目过分追求故事的奇异性,又不注意细节的真实,使得内容缺少生活的依据与内在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36.
徐振贵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76-81
孔尚任何以要用戏剧形式而不用其他体裁来写作《桃花扇》呢 ?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 :因为曲阜孔府衍圣公家爱好和重视戏曲 ,对孔尚任有较大影响 ;因为孔尚任有戏剧能够“惩创人心”的戏剧观 ;受丁耀亢《西湖扇》传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张志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
相比于宋元时期戏曲以舞台表演为主的传播方式,明代戏曲除舞台演出外,其文本传播也日渐勃兴,并在明代中后期演变成一种时尚.戏曲传播方式的这一变化,促进了曲白的典雅化、文本的规范化以及戏曲演出的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代的戏曲变革. 相似文献
38.
<正>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师李海青是北京戏校78届的高材生,亦是著名京剧程派教授李文敏的得意弟子。从戏校毕业后,李海青在北京京剧院从事了20多年的舞台演出工作,是京剧院的一名优秀青衣演员,并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承担了大量工作。如今人到中年的她回到母校从事教学工作,把近30年的舞台经验倾囊相授。李海青为人师表,深得学生信赖,是一位有强烈责任心的好老师。对比之前当演员,她说:当老师能让我静下心来,我很享受这份工作。 相似文献
39.
黄淑琼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6)
王仁杰的剧作《节妇吟》和《董生与李氏》借鉴欧洲传统戏剧原则,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启蒙主义思想,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情画意与西方情节艺术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40.
从大众审美情趣变迁的角度论戏曲动漫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四化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80-181
大众的审美情趣随时代的变迁而呈现不同的形态,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戏曲曾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精神食粮,然而时至今日,戏曲的没落有目共睹。因此,戏曲艺术既要传承更需发展,将戏曲与动漫相接合,借用动漫时尚的数字技术外壳,来传递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粹,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戏曲与动漫的结合中,我们既要时代化、时尚化,又要避免肤浅化和幼稚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