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80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341篇
人才学   90篇
丛书文集   434篇
理论方法论   80篇
综合类   1295篇
社会学   396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北宋歌舞形式"传踏"源于宫廷或民间艺人演出开始时表演的致语,"传"即传颂之意;"踏"即踏歌亦即歌舞相兼之意.后来文人宴集省略了致语,只创作一诗一词迎互循环的形式,故又称"转踏".当转踏只歌不舞时,转踏又称"转达".当传踏的勾队词和放队词演进为引子和尾声时,更称"缠达".最后简要勾勒了从传踏-鼓子词-唱赚-诸宫调-戏曲的演进之轨迹.  相似文献   
982.
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融入传统戏曲演唱技巧,是近年来学科内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文章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对作品进行多维度人文解读与创作技法剖析,以亲历者的切身体验,阐释演唱过程中的理解与诠释,在把握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演唱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在"润腔"与"表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重点探究。  相似文献   
983.
中国戏曲理论的“戏剧化”与本体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戏曲发展出现"戏剧化"倾向,这种倾向在进入1950年代后表现为斯坦尼戏剧理论的影响,戏曲的程式与表演传统逐渐丧失。其根源不仅来自现实,还可以从诸如李渔的戏曲理论尤其是"结构论"、"非奇不传"论溯因,这些观点与现代戏剧理论颇多契合,这使得人们在理论观念上出现一种误导,放大中国戏曲"戏剧化"作用,使其追求走向极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戏曲优秀的作品也都是体现了这些方面的。但除此以外,中国戏曲更重视诗化、诗性和写意空灵。而且所有这些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最终都变成体现中国戏曲写意和诗性总体原则的有机构成。近年来戏曲创作与理论学术之本体回归,是人们对戏曲发展的自觉和反思,立足戏曲本体,努力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的和原创的戏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84.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的对联与七夕相关,七夕节赏七夕对联,别有几分情趣。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有一好友,名为宋建三。宋建三生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所居之地名为"百花巷"。有一次,正值宋建三寿辰,李笠翁触景生情撰就一寿联,联云:"七夕是生辰,喜事业功名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来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联语道出了宋建三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因占天时(出生七夕节)、地利(居住百花巷),可谓立意见巧,想象奇特,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985.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存在很多意象性人物名字,小说人物的姓名除了在作品中承担人物形象的符号作用外,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或者指示意义,这些意义一般是利用汉字的谐音特点或汉字的意义而生发出来的。这一类型人物多见于白话小说中的世情小说,他们一般充当的多为小说配角。从这些人物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褒贬态度,明显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情感。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独特的叙事特征,是叙述者或作者直接介入作品的一种方式。小说中之所以出现意向性人物名字,汉字的独特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戏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6.
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由于反映对象较广,面对的观众群和读者群较大,所以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由于生活环境有血缘、地缘和职缘的不同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处于最下层的市民大众的文化精神,正面的为讲究诚信、公正、睿智和义气,负面的为极端的利己主义和市侩主义;二是处于中间位置的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遵从的正统文化精神,正面的为忠孝节义,负面的为愚忠、愚孝、愚节、愚义;三是处于最上层的、为少数文化精英所具有的哲学文化精神,表现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对人的价值、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带有人文主义萌芽之色彩。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三种文化精神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987.
戏曲艺术发展至明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即南曲声腔盛行于大江南北,而北曲杂剧在南曲迅猛发展的冲击之下,呈消歇之势,并最终在万历年间成为绝响。然而,在这个由北而南总的发展趋势之中,焦竑却在其依经论乐思想的主导下,一主北曲,从而对晚明南曲尚辞藻、黜本色的流弊有所纠偏。  相似文献   
988.
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的界定应该遵循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统一的辩证关系,现今通行的戏曲艺术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的阐释缺乏这种辩证关系的考察,而且"三性"说也不再适应当代戏曲发展。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应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89.
传统戏曲理论中的"设局"观念与"结构"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又不是完全等同,它还包含着戏剧性、情感及意境等方面。当代戏曲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戏局"要有巧妙的结构、新颖的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绝妙的情境。而在当代的戏曲编剧实践中,剧作家也运用了"设局"的方式,使戏曲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990.
话剧与戏曲是中国戏剧艺术的双璧,作为舞台艺术,话剧对戏曲舞台时空观的影响呈现出曲折的特点.从舞台的物理时空、表演时空、心理时空三个层面进行剖析论述,比较话剧与戏曲在三个舞台时空观念层面上的同与异,论述话剧导演加入到戏曲舞台的创作实践,揭示出话剧舞台的写实时空元素渗透进戏曲舞台写意时空观的影响轨迹,对于当代戏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