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洛克颠覆了传统政治哲学观所坚持的政府所具有的诸多积极职能,而将其弱化为保护人民的财产。任何超越消极地权利保护之外的政府目的都被认作是不恰当的。洛克主义的最小政府虽不是正当性的充分条件,却限制了政府对权力的僭越,具有了政治权力的证成性。对洛克主义政府目的观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洛克主义以保护财产的名义牺牲了平等与公正以及伤害了部分人的自由。本文对这些批评也一一做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2.
贾府内到底有多少个世界,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 比如许多男主子,他们当然既不青春也不高雅,甚至他们连凤姐等的管理安排也不过问。也不需要凤姐那样搞点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而只剩下了赤裸裸的贪婪掠夺,穷奢极欲。像贾赦那样去抢夺石呆子的扇子,像贾赦那样一心想再娶小老婆,像贾琏那样偷鸡摸狗,像贾珍贾蓉父子那样下作成性。而且这些人一无所长、一无可取,除了腐烂只有腐烂,  相似文献   
13.
一个没有获得政治认同的政体,国家的制度和政策都有可能失去其应有的效能与权威,那么,政治认同要获得有效的论证,必须具备三重理论结构的证明:国家的证成性、权威的合法性和公民的自愿认可。前两者可称之为政治认同的客观面向,公民的自愿认可可称之为政治认同的主观面向。  相似文献   
14.
孔子提出了"成人",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一种,后世学者有所涉及,但作了全面且有创见论述的是王夫之。他通过对《易传》"继善成性"的阐发,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把人性的完善视为动态的进程,是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对以往的人性论是重大的突破。王夫之以为,人性的发展,是感性欲望满足与德性意识造就的相互统一的过程。这对理学家"无我"禁欲主义人性论,是强烈的冲击。王夫之以人性论为突破口,把"成人之道"看作是理想人格造就的途径加以考察,并把它置于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在人性发展的过程中使自然物人化;另一方面,又在人化过程中发展了人的本质。这使人向着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方向行进。  相似文献   
15.
以唐君毅、曾昭旭为代表,现代新儒家从理、气与授、受理解船山人性的内涵,并依此诠释船山人性中不善之来源,认为"善"存在于天与人、物"授"与"受"的过程之中,不善也源于此"授受"之际。在此基础上,人当继天道以立人道,最后归于人文化成之世界。在与宋儒的比较中,现代新儒家的诠释凸显了船山人性论的卓绝,他们期望借船山上下、内外贯通的人性论来开启道德主体的外通之路,进而走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6.
《周易》的生态哲学以“生生之为易”的生命哲学为根本,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为核心,既主张人类自觉主动地顺应、遵循天地“生生”之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人“厚德载物”、“赞天地之化育”,臻至自然生态整体和谐的审美理想境界.《周易》的“生生之为易”、“天人合一”、“保合大和”等观念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态审美智慧,对中国美学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载的"知礼成性"说是其重礼观念与"成性"理论在强化和演进中得以结合的产物.他将习礼、知礼纳入到修养工夫论中,通过礼将道德修养具体化,使人有常业,有所据守,最终达至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之境界.这样就真正使礼实现了内外合一,亦将修养工夫论具体化,在"一天人"的同时,使得"庸圣同","内外合",成为在张载工夫论中,较之于"变化气质"、"虚心"、"诚意"等方法更具特色的进德之方.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教育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成身成性”、“身任天下”、“因人而进”是其重要思想中的一部分,它强调的是把人培养成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注重德性和智慧的双重提升。在教学时要因人而异,这对于今天的高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都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摘要:在宋明理学家中,张载是最先系统重构儒家人性论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自立新说”而著称,突出展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天道观为基础,解决了人性的来源问题,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天人合一;二是张载认为人性“舍”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两”而成,二者之间形成蔽覆与被蔽覆的关系;三是张载于“知礼成性”外还提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命题,使其人性论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