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慧能南宗禅倡导的“无相戒法”及南宗传人之一怀海创制的“百丈清规”代表了禅宗独特的戒律观。“无相戒法”是禅门独创的弘戒法门,但有其印度佛教思想之源。无相戒法的倡导,使得南宗禅在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离乱后开出抖落陈规、自由自在地寻求人生安立与解脱的新路。其后“百丈清规”的创立,表明禅门抖落陈规时,又重新收拾自家戒规的立意,体现了禅门戒律一破一立、破立一体的格局。无相戒法助成了中土佛教戒律“重戒于内心,不重律于外在”的自在解脱的思想特征,“百丈清规”昭示了禅门独特的僧团伦理内容及行菩萨戒法、不舍世间、信仰与生活融合的特色,标志着佛教戒律的中国化走向。  相似文献   
52.
佛教戒律和儒家礼制作为长期存在于中国的两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彼此在各个层面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种现象,既是儒、佛诸家在中国社会中相互融汇、长期共存的基础,也使中国古代社会因为有了几种非正式制度形式而尽可能地扩大了制度的覆盖面,从而呈现出较长期的稳定与凝固。  相似文献   
53.
德格土司制定的十三条成文法与历代西藏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有着渊源关系,而历代西藏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又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因而德格土司制定的十三条成文法,无论在内在指导精神还是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影响,尤其是藏传佛教戒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戒律与礼制在观念、制度、生活等层面,体现出彼此“同一”与“差异”的“文明对话”。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与儒士将中国本土之礼仪制度与佛教的戒律仪轨互相类比、诠释,通过“以礼比戒”“援礼义证戒”等“以礼释戒”的阐释过程,出现“格戒”的现象。同时,这一时期的佛教通过翻译律典、制订中国僧制,树立“戒礼有别”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5.
明末清初被视为天崩地裂的鼎革时期,佛教界也面临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改革局面,以明末四大高僧为代表的一批佛门领袖,高举护教旗帜,满怀忧患,致力于复兴丛林,振兴戒律,以实现济渡众生的理想。在这一场复兴大潮中,以弘赞为代表的岭南鼎湖庆云一系,著书立说,开坛授戒,构筑了完备的戒律学养成体系,呈现出扶律辅教的新气象,成为当时禅律并行、宗教相融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56.
佛教畜犬现象从南北朝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佛教畜犬既有僧人个人行为也有寺院集体行为,既是出于佛教的慈悲利生精神,也有其现实需要。犬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犬的异象常常被用来反映高僧的感通能力和佛法的高深。与印度佛教相比,畜犬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畜犬现象反映了戒律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戒律的本土化问题。对畜犬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在当代佛教积极参与动物救助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7.
了解全真道戒律的发展历史,有助于分析戒律在全真道发展历史中的功用,进而把握全真道的精神实质。全真道戒律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充实阶段、完善阶段。其总的特征为道教戒律成熟完备之产物,表现有二:出现了作为戒律的补充的清规;形成了从具有众多品级、条目的传统道教戒律中删繁就简而来的三坛大戒。  相似文献   
58.
佛教戒律和儒家礼制作为长期存在于中国的两种社会约束 ,彼此在各个层面上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这种现象 ,既是儒、佛诸家在中国社会中彼此能接近融汇 ,长期共存的基本底蕴 ,也是使中国古代的社会与政治因为有了几种约束形式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尽可能地扩大了社会约束的覆盖面 ,从而呈现较长期的稳定与凝固  相似文献   
59.
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俄亥俄州的瓦恩斯堡》开创了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新局面。从田园生活的毁灭,爱心传递的毁灭和清教戒律观的毁灭三个方面探讨了这部作品所再现的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0.
永不言弃     
印度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墙上贴有特蕾莎修女写的人生戒律,读来很受启发。它是这样写的: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