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63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18篇
理论方法论   81篇
综合类   1193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01.
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上讲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去研究;从实践层面上讲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四门课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去研究。其关键是要建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902.
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知的基本概念。对范畴的研究,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到维特根斯坦的现代范畴理论,即原型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与现代范畴理论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前者认为范畴具有客观性,范畴成员由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所决定,范畴边界是清晰的;后者认为范畴与人的体验有关,范畴成员的地位不相等,范畴边界是模糊的。对比二者不难发现,现代范畴理论更接近人类的认知方式,更具科学性和解释力,其在语言和非语言层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两者又具有互补性,在某些方面,可以共同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某些方面的范畴化过程。  相似文献   
903.
指类句是针对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特征、规律、现象做出描述性刻画的陈述句。目前的指类句研究集中在逻辑和语义方面,有关指类句认知方面的论述不多。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结合范畴化理论对指类句与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存在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04.
“抱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诉讼制度,属于法律制度的范畴。同时它又是诉讼过程中诉讼者与代理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是建基于法律诉讼基础上的关系性内容。在历史学本位意识之下,“抱告”实则又是法律实践、人际关系、社会变迁乃至社会结构转变的内容,是社会史对清代乡村秩序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05.
现代汉语性质量程度范畴形式化的语法手段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复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语法手段。在语言运用中,复叠主要通过四种形式表达程度范畴,它们分别是:状态形容词的复叠、性质形容词的复叠、程度副词的复叠与形容词组合,以及"程度副词+形容词"的复叠。  相似文献   
906.
在简释原型范畴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以原型理论为指导,对"as…as"进行结构范畴原型的界定,并对该结构范畴的扩展机制进行分析,进而将其结构的用法作以相应的类分。  相似文献   
907.
先验图型作为范畴和直观的中介,起着连接的作用,它使范畴应用于现象成为可能。先验图型论是康德知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后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8.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中"也是很重要的范畴。以往的一些研究,主要是立足于《老子》或《周易》中的"阴阳"思想,或者《中庸》中的"中"的思想,而对于"阴阳"与"中"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则讨论者不多。新近公布的清华简《保训》中,同时谈到了"阴阳"和"中",值得我们探究"阴阳"和"中"的关系以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9.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杨成虎教授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转喻研究是继隐喻研究后的一种认知语言学新理论。这一理论侧重研究人类概念范畴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可及性机制。目前,认知语言学界对转喻的认识尚不一致,转喻的认知机制和理论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语法研究转喻,称为语法转喻。  相似文献   
9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