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26篇 |
免费 | 185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17篇 |
劳动科学 | 40篇 |
民族学 | 296篇 |
人才学 | 136篇 |
人口学 | 129篇 |
丛书文集 | 2591篇 |
理论方法论 | 609篇 |
综合类 | 4702篇 |
社会学 | 716篇 |
统计学 | 1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0篇 |
2023年 | 360篇 |
2022年 | 276篇 |
2021年 | 340篇 |
2020年 | 295篇 |
2019年 | 248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157篇 |
2016年 | 220篇 |
2015年 | 378篇 |
2014年 | 847篇 |
2013年 | 787篇 |
2012年 | 631篇 |
2011年 | 672篇 |
2010年 | 634篇 |
2009年 | 654篇 |
2008年 | 869篇 |
2007年 | 495篇 |
2006年 | 480篇 |
2005年 | 410篇 |
2004年 | 297篇 |
2003年 | 283篇 |
2002年 | 218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150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辛田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1):4-7
先秦时期,陕北地区居民名称复杂,祖源莫辨,是各个民族的交汇融合之地,其社会经济形态属于复合经济,既有农业经济的因素,又大量存在着畜牧与狩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153.
154.
李新士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85-86,89
近年来以塞谬尔.享廷顿和弗兰西斯.福山为代表的美国学者鼓吹“文明冲突论”和“历史终结论”。实际上,随着东方民族的经济崛起,东方文明必然获得重建与复兴,各种文明之间应该是对话与融合多于冲突。本文试图借鉴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说”和杜维明的“新轴心文明论”来破斥这种谬论。 相似文献
155.
赵葆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101-106
文明是地缘的产物,东西方文明观念根深蒂固的差异源于地理因素。数千年华夏文明始终作为一种整体性力量而存在,文明力量是中国的战略优势之一;过去200年,中国成功地消化了西方文明的冲击,伴随着美国衰落,中国海上进取的门户洞开,固有的国家战略也开始复活;中国应继续保持战略克制,与美协作,实施大战略回归,而西部战略通道的开拓将缔造全新的欧亚世纪。 相似文献
156.
"别现代"作为另样的现代文明,是与西欧、北美地区原发的现代文明相对待而言的。"原现代"确立了以大工业生产方式及其市场导向为底基的社会形态,"别现代"则借助国家权力机制介入生产组织和市场运行,以实现后发民族对先行者的赶超策略,从日本、韩国、新加坡、苏联、中国、越南等实例中可以考见其利弊得失,亦足以揭示当前国际交往中一大争执焦点之所在。"别现代"的生成,意味着人类现代文明和古代一样属多元化建构,且除了东亚地区之外,还可能有适应不同民族传统与历史条件的更多样化的"别现代"形态出现。处身在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世界之中,难以避免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交往、竞争乃至冲突,但应防止过度竞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要力争做好文明调协。在确立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前提下,经充分协商,或可制定出某种能兼顾多方利益和需求的原则性协议,用以规范国际间的文明交流。而发展中国家亦应紧密追随自身的发展进程,及时调整各种关系,以逐步克服内在矛盾而不断提升其现代化高度。经调协后的互动,当有助于多元一体的现代世界更趋成熟,并以更好的姿态来迎接"后现代"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7.
樊浩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1)
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是什么?不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这一问题的哲学辩证要求调整关于文明的理念与态度,由"轴心文明"走向"对话文明",回到"我们"的第一人称复数,回到人类文明史的简洁智慧,回到人的生命和生活本身。苏格拉底之死、上帝之怒—孔子周游、老子出关,中西文明的诞生史虽万种风情,却以悲剧和喜剧的不同体裁演绎着同一主题,这便是人类从伦理世界中分离和回归的悲怆情愫。"上帝死了—尼采疯了"、"打倒孔家店",现代文明的"青春期危机"反绎了同样的文化密码,只是问题式由"我们如何在一起"的终极追问,演进为"我们能否在一起""这个世界还会好吗"的终极怀疑。走出危机,有待哲学地反思:"‘我’,如何成为‘我们’?""‘我们’的世界缺什么?"。"我们在一起"的和而不同,需要两大哲学条件,一是伦理,二是"精神",它凝聚为一个口号和信念:"学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8.
《青海社会科学》20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是指将前者融入后者的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各环节,既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与相得益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法律制度间的"共生"渊源、"共时"机缘以及"互补"效应,共生理论、共时性理论以及法律与道德互补关系理论均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既需从立法技术与立法限度两方面进行方法规制,也需从概括性融入立法目的、耦合性融入法律原则与转化性融入法律规则三个层面进行立法探索,希冀丰富与发展环境法治的内容以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9.
范叶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6):13-16
法治与文明的一体化关系已成为时代潮流,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以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缺一不可。法治文明对整个制度文明起着确认、维护、保障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