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69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91.
阿Q形象浅论     
从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社会来源、阿Q精神即国民劣根性的实质和阿Q集悲喜剧特色于一身的特点三个角度寻找《阿Q正传》中阿Q从文学人物上升到社会典型乃至成为一个时代、一个阶层代名词的原因,实际上阿Q这一人物形象就是因其超阶级性、超民族性,而最终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和鲁迅小说中最具有时代与社会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292.
对阿Q精神的评价在事实上一直存在两个话语系统。一是立足于民族国家发展与前进的立场,认为阿Q精神使人自我麻醉,不思进取,属于"国民劣根性",是民族国家前进的阻碍。这个话语系统从阿Q形象诞生以来八十多年一直居中国大陆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另一个话语系统则是立足于个体生存处境,认为阿Q精神是个体遭遇挫折时自我抚慰的心理调剂方式,现实中大量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个体用这种自我抚慰方式度过心理挫败期。后一话语系统在当今有认同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93.
论鲁迅小说死亡叙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一种巨大的民族危机感,而最能彰显这种危机感的重要题材就是死亡,所以,死亡成为他小说所关注的重要社会人生现象和主题.同时,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他的小说文本提供了对死亡叙事的独特关照视角,透过这个角度使读者尽可能证悟人生与人性的悲剧性处境和意义,也看到作为作者鲁迅深刻的道德自省与询唤.  相似文献   
294.
高频交易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炙手可热,股指期货的推出、融资融券和转融通业务的开通,使得我国高频交易市场初现端倪。本文立足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提出了基于LASSO变量选择方法和遗传网络规划的期货高频交易策略。该策略首先使用LASSO从众多技术指标中,选出极少数最有效的指标作为判断函数,然后通过一种进化算法遗传网络规划来搜索合适的买点和买点,从而构建交易策略,并以黄金、铝和橡胶期货的5分钟高频交易数据为例进行回测检验。结果显示:第一,与最优子集法相比,LASSO方法在不降低预测精度的情况下,选出的指标数量最少,且均集中在趋势指标和震荡指标中。第二,通过结合遗传网络规划模型与Q强化学习法,搜索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构建出适合于衍生品市场的简洁有效的交易策略,且在不同品种的期货交易中均超越了"买入并持有"策略,并获取超额收益,在量化投资领域充分体现了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95.
张伯存 《东岳论丛》2024,(1):95-101+192
根据主人公阿Q与他所处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找出叙事中极有意义的转折点,将整部小说分为隐喻、转喻、提喻、反讽等四个类型,《阿Q正传》从第一部分作为国民性的隐喻,转向、还原到“食色”底线上的关于生存的转喻,再提升到广阔的宏大意义上的革命主题的提喻,最终转变成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反讽式理解。这四重叙事转换和语言形式范型表征了鲁迅由隐喻意识经由转喻意识和提喻意识,抵达以反讽为代表的自我意识的阶段。小说故事情节编码转换的轨辙和作者认知类型之间构成表里关系。  相似文献   
296.
关于鲁迅的研究,一直伴随着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阿Q的命名,是鲁迅小说文本细读研究方面的具体问题,其中含有的文化密码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其文化密码的含义大体已经形成了象形说、情节说、意义说、拼音说等四种说法,包含了几十种不同内容的理解,这些阿Q命名的含义理解其实与阿Q形象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97.
鲁迅和沈从文通过《阿Q正传》《边城》的文学创作阐述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执著而痛苦地探寻生命意义与价值。鲁迅要求我们要正视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并且反抗一切妨碍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黑暗。沈从文则认为,生命是上帝的造物,本质上是美丽的,生命本性只有在其最初家园即自然中,才能得到真实而充分体现。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生命形态:卑琐萎缩与刚柔相济的不同展演;生命内核:祖先崇拜和爱与美的张扬;生命归宿:摧毁奴隶根性与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298.
《阿Q正传》向我们传达的人文信息可以说是无限丰富的。在表现"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中,小说完整地展示出:一个在挣扎中逐渐觉醒的灵魂;一个中国现代寓言式的"人文需要图谱";传统中国人"自我设计与选择的艰难"。阿Q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最本真的生命存在与形式,其深层结构向世人昭示出一个基本的人本困境。  相似文献   
299.
阿Q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帝性与奴性的二重建构,他的精神胜利法以及他个性心理的一系列矛盾均与此有关.其文化根源则在于舜帝孝亲故事中所呈现的孝子形象,发源于舜的儒家仁学思想.鲁迅对阿Q的讽刺与批判,也就是对儒家仁学的讽刺与批判.  相似文献   
300.
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惟一精神生存方式。封建经济基础是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土壤。目前对精神胜利法在社会文化层面的批判是不彻底的,无法真正解决“国民劣根性”。而人类学脱离具体环境的思考,又给改造精神胜利法的努力涂上了浓重的悲观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