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10篇 |
免费 | 138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3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31篇 |
人才学 | 13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796篇 |
理论方法论 | 289篇 |
综合类 | 2153篇 |
社会学 | 120篇 |
统计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05篇 |
2022年 | 120篇 |
2021年 | 136篇 |
2020年 | 141篇 |
2019年 | 114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141篇 |
2014年 | 210篇 |
2013年 | 238篇 |
2012年 | 305篇 |
2011年 | 299篇 |
2010年 | 309篇 |
2009年 | 264篇 |
2008年 | 298篇 |
2007年 | 277篇 |
2006年 | 249篇 |
2005年 | 215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63篇 |
2002年 | 143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华 《社会观察(上海)》2003,(1):44-44
什么是批判呢?简单说来有两重意思,其一取《哥达纲领批判》之义,列举荒谬言论、不经学说,痛加批驳,破旧立新;其二取《纯粹理性批判》之义,抓住核心概念,申明基本原理,廓清迷误,回归本原。就《中国当代思想批判》和《中国当代文学批判》来说,这两重意思都在,既批驳中国当代思想界、文学界种种错误观念、错误命题,又就思想探讨和文学探讨中一些关键性概念的涵义进行否 相似文献
3.
4.
观念有效性的判据是反思意识所操持的存在概念 ,而这个存在概念只能来源于意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因此 ,对意识存在普遍形式的分析正是寻求使一个观念有效的普遍条件的道路。就普遍形式是意识经验的逻辑前提而言 ,这条道路是一种先验思考。而前提批判的彻底性要求 ,逻辑地规定它应当具有无前提性的怀疑论起点 ,并且 ,由揭示存在形式这一任务所决定 ,必须由之开始进行内在构成分析 ,从发掘一种意识存在形式的零散构成要素到综合而确认关于这种意识存在形式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相关探讨一直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进行着,但是这些探讨都依托着一个似乎不言自明的前提,那就是现实主义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摹仿和再现,现在看来,这种认识不仅受到来自哲学和心理学的质疑,同样受到来自现代、后现代艺术实践的挑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尝试从现实主义概念产生的源头入手,从历史发生学和否定主义认识论这样两个方面来探索现实主义所应具备的理论内涵。而因为讨论的是现实主义,因此对于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之间关系的辨析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而且应该讲非常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许春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使用了不同方法。青年马克思主要采用哲学批判的方法,从逻辑分析的理论高度创立唯物史观;中老年马克思主要运用经济学方法,解剖“市民社会”,使唯物史观由理论假设变成了活生生的科学;晚年马克思主要采用全球史观方法,从世界历史整体上完善唯物史观,以一切取决于历史环境为其方法论实质,解构了包括“西方中心论”和“东方中心论”在内的民族文化中心论。三种方法尽管各有侧重,但都是唯物史观“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分析、批判资本主义时代和社会制度的三重向度 相似文献
7.
如何对历史领域以及旋绕在历史上空的各种虚幻意识形态进行“解蔽”和批判一直是马克思的重要工作,马克思正是用前提性批判、总体性批判、历史辩证法批判的方法论拨开了历史领域内各种虚幻意识形态的迷雾,使历史的本来面目得以显现,并坚持了现实性、历史性和主客同一性的方法论原则,这为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南。 相似文献
8.
9.
10.
余玉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131-136
资本逻辑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之所在。马克思将生态环境问题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实质上是从生态危机形成的根源问题上进行追溯和批判,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之所在正是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然。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增殖原则、效用原则和生产原则进行剖析、批判,蕴含着重要的生态危机化解旨趣,对于克服和化解世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恶化、避免中国现代化重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的覆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