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148篇 |
免费 | 597篇 |
国内免费 | 16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267篇 |
劳动科学 | 1450篇 |
民族学 | 956篇 |
人才学 | 559篇 |
人口学 | 122篇 |
丛书文集 | 5797篇 |
教育普及 | 1篇 |
理论方法论 | 1320篇 |
综合类 | 11172篇 |
社会学 | 1768篇 |
统计学 | 5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74篇 |
2023年 | 399篇 |
2022年 | 467篇 |
2021年 | 564篇 |
2020年 | 562篇 |
2019年 | 480篇 |
2018年 | 235篇 |
2017年 | 436篇 |
2016年 | 499篇 |
2015年 | 834篇 |
2014年 | 1745篇 |
2013年 | 1386篇 |
2012年 | 1626篇 |
2011年 | 1875篇 |
2010年 | 1769篇 |
2009年 | 1755篇 |
2008年 | 2656篇 |
2007年 | 1787篇 |
2006年 | 1352篇 |
2005年 | 1254篇 |
2004年 | 1092篇 |
2003年 | 879篇 |
2002年 | 864篇 |
2001年 | 735篇 |
2000年 | 532篇 |
1999年 | 280篇 |
1998年 | 157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117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本文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阈,论述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要旨在于说明:古往今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关键所在;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仅是对中华各民族关系之历史与现状的精辟的理论概括和真实写照,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做好民族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32.
公共权力的理性化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面向。从公共权力理性化的要求来探讨中国的党政关系问题,将为我们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理据。公共权力的价值理性维度凸显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因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将当下的利益需求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相统一、相融合;公共权力的工具理性维度要求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建设,实现党政关系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933.
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农业工业化,二是农村城市化,三是农民居民化。三个方面,都与所谓“民工”有关。现代转型催生庞大的“民工”群体,他们的权益是否有保障,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的状态是否合理。〔1〕但遗憾的是,透视诸多媒体的报道,民工(民工也 相似文献
934.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少数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红军长征经过贵州不仅是一支军队的突围行动,它引发了贵州社会多方面的变迁,民族关系亦不例外.红军长征前贵州的民族关系形势是,一是少数民族众多,二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民族关系紧张.红军经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党和广大红军战士经过亲身经历,对中国的诸多民族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有了切身的认识.结合贵州少数民族众多的特殊情况,党和红军积极主动调整政策,积极制定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政策与策略趋于实际与具体.基于红军长征在贵州等民族地区的一系列政策基础和历史经验,党的民族政策很快成熟与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935.
档案编研与医院文化同属社会文化活动并服务于医院管理,但各有侧重.档案编研来源于医院文化,又反过来为医院文化服务;医院文化的构建依托于档案编研的文化基础,影响着档案编研向多元化的内容形式改良和转化,并通过档案编研的有形载体折射现代管理新元素.二者在发展中相辅相成,摈旧求新,促进医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36.
基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通过收集第十三、十四届北京市人大在立法过程各个阶段的实证数据,分析了北京市人大和政府在立法过程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探究北京市行政-立法关系。研究发现,北京市人大在现实运行中尚未实现其主导功能,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938.
郭沫若的精神世界里具有一种超常的诗人气质。这种诗人气质主要体现在对生命情感认知的两种存在形态 ,一是感情激荡时的亢奋与宏放 ,二是感情低落时的忧郁与感伤 ,两者相互依存 ,互为衍化 ,互为迭宕。其内在精神则是张扬个性 ,表现自我 ,追求自由与超越。而这一切都与五四时代中西文化相激相汇的大势相联系 ,显示出耐人寻味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39.
论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保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2):52-59
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可以把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在审美形式上的区别归纳为三点:在思维和创作方法上,艺术散文重在体物而赋形,诗歌偏于缘情而立象;在文本上,诗歌强调情调,散文强调智慧和趣味;两者之所以不同,是由诗歌与散文作为中国文人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决定的,也是由诗歌纵情和艺术散文任性的内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940.
张丽霞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2):47-49
词类活用理论曾对认识汉语词的一词多能特点起过积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首先是判断标准.80年代中期以后,有些学者提出以词频统计来检验临时、活用,但由于使用频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人类交际的需要、所调查文献的内容时代以及词语(或词义)的组合与聚合关系等等,如果片面依据某一部典籍的词频来判断词类活用,难免会有所失误,所以做词频统计时,应注意以上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