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7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0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462篇
社会学   94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西方“深绿”思潮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看作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才能解决生态危机。西方“浅绿”思潮在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作辩护的同时,对近代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做了必要的修正,最终形成以“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西方“红绿”思潮中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则批判现代性价值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漠视人类之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和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必然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和生态危机,因此应当以承认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为前提,展开共同体价值观培育的有机教育。“红绿”思潮中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是在批判“深绿”和“浅绿”思潮所主张的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重建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但他们与“深绿”、“浅绿”思潮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重建的两种价值观始终是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02.
正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每当忆起母亲的点点滴滴,往事仍历历在目……柴火·炊烟我母亲是童养媳,生了六个孩子,父亲常年在外,全是她一人在家风里来雨里去,把我们拉扯大,一辈子没享到什么福,吃了不少苦。赣中农村有一个靠山很近的地方叫岭口罗村,那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儿长到18岁,后来参军到了部队。无论岁月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将早于《儿女英雄传》约一个世纪的《红楼梦》语言与《儿女英雄传》语言和今天的北京话,加以对比后发现:汉语最常用的句法结构之一的“把”字词组,在经历了一千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到了清代晚期,已近于成熟。从总体上看“将”的退位使“把”成为汉语中唯一引起处置式的介词;工具语“把”字词组的减少以至消失,又使“把”的职能专于处置式和施事型“把”字词组,这是近两百余年以来汉语“把”字词组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04.
刘林鹰 《船山学刊》2010,(2):183-185
德字在古代有利他论和"德者得也"两大类解释,其中"得"论在文字学著作里占主流地位。"德者得也"一语始见于《管子·心术上》,后世文字学作品以之训诂,是断章取义,因为,其内涵性论述语境是"物得以生生"、"舍之之谓德",而且,"德者得也"之解释,前后句子一般都是自相矛盾的。"得"论的当代形态即甲骨文里德字没有道德含义的观点难以成立,当代学者提出的德为全生保生之新论也难成立。德字的本义是指修身或在公共关系中处事正派,这是对德字古义的否定之否定式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5.
主要阐述了语体与修辞的得体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人们语体使用不当的原因主要是汉民族崇拜美文妙辞的文化传统、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及我国的语文教学不当。  相似文献   
106.
新邵湘语的补语标记助词“倒”和“起”都可连接述语和情状补语,“倒”使用频率最高,“起”最低。它们都是从结果补语语法化而来。比较发现,当补语是光杆性质形容词或单音节词时,由补语标记助词“得”引导。  相似文献   
107.
"把"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时期新兴的被动句式,在语义和句式结构的共同影响下于元代产生,明代有所发展,但见次率低、结构简单,清代逐渐衰亡,在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已经消失,但在汉语方言中还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08.
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同时,这一选择过程受心理认知和语言生成等规律的制约.语言各层面与人认知客观世界的思维模式有一致性,即顺应性.顺应源于人类创造语言之初简洁、形象、直观、高效、节省的结构心理,表现为语言结构与认知方式的顺应、语言成份间的顺应、语言彼此间的顺应.英语句名词化、复合成分、因果关联和信息前景化结构,与汉语“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吻合,从而形成对汉语“把”字句翻译的顺应理据.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从构式义的角度分析了N1+V1得+N2+V2句式的两种类型:结果句和致使句,并认为构式义在给句子分类时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构式义和句中动词义相互作用,构式义与动词义一致时,生成合格的句子,当构式义与动词义不一致时,构式义通过压制使动词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使动词进入句式。同时分析了能进入N1+V1得+N2+V2句式中的动词类型,解释了此类动词进入句式的原因。本文还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汉语短语和词这两级单位中的应用,并认为构式语法在构式义突显时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0.
无论是英语致使运动事件构式,还是表达致使运动事件的汉语"把"字句,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寄寓在这些构式中的运动事件是因为构式各构成成分的协同作用才具有语言上的实现.为了分析"把"字的构式意义,本文选择了有界和有定这两个重要的句法语义范畴,比较了表达运动事件的"把"字句与对应的英语表达,发现"把"字句表现出更高程度的有界显性和有定显性,这个结果可以视为汉语属于限界语言的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