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7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0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462篇
社会学   94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中国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对象,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智慧,科学解读“中国模式”不能不讲辩证法。在国际话语场,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充满了误读与偏见,“中国模式”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之外,不讲辩证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方法决定看法,方法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只有把方法搞对头,看问题才会不失偏颇,看法才能搞对头。科学解读“中国模式”,必选坚持“一”与“多”的统一,“变”与“稳”的平衡,“质”与“量”的互补,“中”与“西”的互鉴,“主流”与“支流”的兼顾,“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局部”与“整体”的呼应,“历史”与“现实”的贯通。这是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证法,也是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62.
徐寿松 《领导文萃》2015,(4):105-109
当栀子花开的时候,校园便唱起别离歌。此时此刻,也许,我该重复你们听了许多遍的寄语:譬如感谢师长、感恩母校、感怀时代等等,那样很合时宜,但我猜想,你们并不爱听。上外的好,老师的恩,大家已经感受了4年,不会因为我的赘述而增减分毫。我不是来唱赞美诗的。前几天,上外官网上的一张图片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位叫安来宁的校友席地而坐,倚靠在越野车的轮胎上,拨弄着吉他弹唱原创歌曲《再见,文汇路》。有点文艺,有点沧桑;似在向往,似在回避。今天早上,我  相似文献   
63.
通过对古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分析及汉语方言材料的佐证,认为致使性"得"字补语句有两个来源:一是致使义"得";二是词汇手段使动用法衰落,使成式出现。特别是隔开型使成式和"V+使令动词+C"用法的出现,给致使义"得"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句法位置,从而促发了致使性"得"字补语句的产生。而从生成语法轻动词理论角度来看,致使性"得"字补语句中的"得"可看作使役轻动词。  相似文献   
64.
普通话中的"给"主要有三种用法,即作动词、介词和助词。"给"作为动词,无论是表示"给予"的意义,还是表示"容许、致使"的意义,在盐城方言中都是用"把"来表达的,"把"还由"给予"义引申出"(女性)嫁人"的意义,然而无论"给"是作介词还是作助词,在盐城方言中都不是用"把"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65.
盛唐大V     
在科举考试出现之前,寒门学子想要咸鱼翻身跻身上流社会,比登天还难。文青们想要成为大V,又不能挤科举的独木桥,就要找各种关系门路,那时候叫干谒。新人拜码头、求关注,大V一句话,胜读10年书。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会顾况,一开始大佬  相似文献   
66.
王子今 《人文杂志》2007,(5):134-139
从汉代政治生活中,可以看到执政者"得民和"意识的深刻影响。循吏的表现,是这种政治理念的实践。"召公之政"、"召公之风",在汉代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有相当强的文化影响力。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将召公治民成功的成就概括为"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它与汉碑文字遗存所见"得众兆之欢心",意义是相近的。汉代文字遗存所见"宜民和众",可以理解为这种原则的解说。"得民和",成为当时理想行政的一种目标,其核心追求是"和"。所谓"上下和合",与儒学政治原则相符合,也是大一统体制下政治经验的总结。在《急就篇》和《焦氏易林》等文献中,体现了这种政治文化理念在当时的普及程度,也曲折反映了较广阔社会层面的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67.
谈重庆方言中表示能愿的“得”类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方言中表示可能、意愿、许可等常用“得”及含“得”的“得来、得起、得倒”等。除了“得”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外,其他几种都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能愿义。作为助词的“得来、得起、得倒”是由带可能补语的中补短语凝固而来。这几种说法有时可互换,但意义有所不同。“X得来”表示掌握了某种技能,因此有能力做某事,“X得起”泛指有条件完成或实现某个行为,“X得倒”则强调可能会或有能力实现,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68.
享受闲适     
李德辉 《老友》2014,(11):15-15
正人生的享受有许多,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享受。有的人认为,住豪宅、驾名车是享受,大把大把花钱才是享受,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才是享受。其实,享受是一种感悟,骑车散步是享受,清风明月是享受,粗茶淡饭是享受,种菜养花是享受,夫妻相濡以沫也是享受……以闲适的方式来怡养心神,是确保健康的  相似文献   
69.
李华强 《老友》2014,(11):46-46
正相对于其他季节,冬天钓鱼的难度更大。因进入冬季后水温低,鱼类几近冬眠状态,集群栖于安全之地;再就是秋末冬初,鱼类储存了足够脂肪为越冬做准备,此时几乎不觅食或很少觅食,既便可钓,吃口也小,使得观标识鱼讯的难度增大。但当体力充沛、水温适宜时,鱼儿见到  相似文献   
70.
《五灯会元》是两宋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作品,这个时期的把字句处于转折定型的关键期,表处置的意义虽然未完全稳定,但已表现出逐渐走向稳定的趋势。到了明末清初,《醒世姻缘传》中涌现出大量的把字句。把字句在其历史演变中,虚化程度提高,处置式占有绝对比重,结构更加复杂,意义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