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7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0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461篇
社会学   94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阅读与作文》2009,(5):46-48
废弃的歌剧院里尘封着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往事,然而突然有一天,荒芜近三十年的剧场重新变得热闹喧嚣,大批观众涌入、舞台灯光闪亮、天籁般的咏叹调再度唱响。没人知道,沉睡中的吸血恶魔也同时被唤醒。于是,鲜血染红了幕布,绚烂的夜晚转眼成为恐怖的炼狱!  相似文献   
702.
本文对语法界关于“把”字句的看法进行质疑,深入辨析了“把”字句的特征和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703.
刘柱仁 《老友》2009,(2):59-59
《老友》专家门诊:我近几年来,脑鸣耳鸣不断。先后两次出现眩晕,经检查颈动脉有斑块形成,反复服用脑得生、银杏叶,眩晕有所好转,但耳鸣、头晕、失眠症状依旧,且右手颤抖越来越严重。请问应怎样治疗?  相似文献   
704.
把字句并非生成于唐宋时代.来源多样,结构有变,数量增加,表义范围扩大等构成了唐宋把字句的显著特点.北方阿尔泰语系逆行结构对汉语顺行结构的外在影响与汉语内部“将、把”的虚化,动补结构的凝固等因素交互作用,使把字句迅速类化出更多的形式.  相似文献   
705.
南昌话“得”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昌话的“得”字可以用作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助动词、动词、介词、代词和后缀  相似文献   
706.
"把"字句与"被"字句是两种表示致使义的句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对比性.文章引入"致使力的传递"这一概念,基于致使力传递的观察视角,提出"把"字句表示正向致使,"被"字句表示反向致使,并分析二者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致使的发生认知域,致使者的强施力性和被使者的强受力性,以及语义重心--被使者及其变化.二者的差异性在于:被使者的直接受影响性与间接受影响性,致使者的间接致果性与直接致果性,动态过程性与静态叙述性,致使力的非单一来源与单一来源.  相似文献   
707.
北行诗作是谢枋得被魏天祐等人强押北行直至于大都绝食殉节期间创作的作品,这些诗作表达了谢枋得以死守节的决心,寄托了他对友人的殷切期望。诗作慷慨雄壮,充满着爱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中大量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及表现力,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708.
“但是”这个连词,好似把皮坎肩缀在一起的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  相似文献   
709.
文章讨论了"把"字句和"使"字句的置换问题.本质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分析型致使结构,各有不同的句法构造和语义构造,"把"字句是强致使句,"使"字句致使性相对弱些."把"字和"使"字不能无条件地互相置换."把"字句和"使"字句各有对句中动词的要求,有些动词既能用于"把"字句,也能用于"使"字句.能跟"使"字句置换的"把"字句"把"后部分都能独立成句;而且其致使事件谓词一般隐含;如果致使事件谓词没有隐含,那么"把"后成分一般得是致使事件的施事、感事或主事性成分,或者是与这些成分有关的领属性成分.能跟"把"字句置换的"使"字句其句中动词必须符合"把"字句的要求.  相似文献   
710.
廖静仁 《老年人》2008,(5):32-33
在儿时的记忆中,家乡的学校多是木结构的,高两层,每层三间,左边添一个垛子。垛子是作厨房用的。一层有一、三年级的教室,二层有二、四年级的教室,全校百多号学生就聚集在这每层两大间的教室里,分别听四位教师上课。教一、二年级的,是两位民办教师,同生产队里的社员们一道记工分,一起分粮食;教三、四年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