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230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632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他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在他充满矛盾冲突的性格中,葛利高里这个悲剧形象实现了他的审美价值以及独特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42.
彭燕郊是中国现代继鲁迅之后在散文诗写作上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作家。他的众多散文诗"以思考代替抒情",并让思想有了诗性的音乐化了的形式,体现出了思想和音乐相交响的新的艺术形式。这类作为诗的散文诗,与一般的诗化散文有很大的不同,它非常关注自身的结构和肌理,尤其是内在的节奏感。彭燕郊的这类散文诗体现了现代诗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43.
从"抒情小说"定义的提出入手,梳理了该定义在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领域的运用和变化,讨论了研究者对这种非传统小说体式的不同理解与侧重,分析了"抒情小说"、"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等概念之间的差异,总结了抒情小说对文学文类特征的综合与吸收,并提出了对抒情小说进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4.
丁芒散文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以情感人是丁芒散文的主要美学特征;写实而不粘滞是丁芒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神与物游”的景笔是丁芒散文的第三个重要特征。丁芒对现代散文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继承古代笔记的某些传统特色,又在题材与写法上多有创新,建构了一种“新笔记体”,在当今文坛自成一军。  相似文献   
45.
注重抒情的中国古代诗骚传统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影响了汪曾祺的诗化抒情体小说创作。本文从小说的结构、审美、语言以及抒情性四个方面来考察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46.
唐诗宋词的典范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旧体诗词写作的基本格式,寻找语言节奏意象抒情等技术性路径。而深入探索中华传统诗词的精髓乃至创作三昧,则来自于以屈原为代表的诗学传统。屈原将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其生命与"修名"为代价,自塑了一个完美人格的典型,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屈原以忧国忧民与求君任用二者为中心,形成忧患意识、使命意识与理想美政的融合。屈原是一个有才华、有个性也有明显缺陷的政治家,是一个诗人气质过于强烈的政治家。屈原在仕途遭遇挫折之后的过于强烈的反应,是超乎官场正常氛围的。《离骚》《九章》等作品的自塑形象是古代版的"美图秀秀";而晚年的"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与其说是仪表的,不如说是泄愤的。宋代黄伯思"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论述,至今仍然是最简洁可信的表述。屈原自塑了一个北方文化为标志的"循吏"的形象,而另一方面,屈原又是浓烈巫风传统、上古意识形态遗存的继承者、表现者。"作楚声",正是《楚辞》最为直接最为强烈的南方地域风格,往往体现在意境、情调、抒情技巧、比兴象征上。  相似文献   
47.
《三叶集》蕴含丰富的诗学信息。郭沫若等在《三叶集》中有关"人格忏悔"的探讨,突破了传统的文化"场",一个反思性"内面"得以登场。在诗学意义上,这标示着现代抒情主体的裂变与生成。《三叶集》建构的诗学观念在诗集《女神》中得到具体显现,二者构成互文性文本。《女神》显著的艺术特质是以抒情为本,确立了抒情的诗学本体地位。《三叶集》与《女神》共同推进了抒情主义诗学的建构,在早期新诗观念的建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48.
与其说穆旦"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毋宁说是非古典中国的:非"牧歌的情绪"加"自然风景"的,非单线因果和起承转合的,非和谐统一的。穆旦是一个背靠中国抒情传统、自觉面对矛盾、分裂的现代经验的中国诗人,从40年代开始就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非个人化原则和崇尚智力的风尚有深刻反思,提出了让感情渗透智力的"新的抒情"的诗歌主张。他始终坚持的"新的抒情"的创作实践,既弥补了诗歌与现实的裂痕,也避免了诗歌单向成为智力活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9.
从写形向写意过渡——萧梁帝王诗歌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梁帝王的诗歌题材琐屑、体式较小,却借用汉赋手法,全方位刻画景物或人物,具有繁缛与形似的特征.当萧梁帝王在相对开阔的空间内精选几处物象,稍作点化,并间之以情时,其诗歌立即体现出简净小巧的风致.萧梁帝王的诗歌,体现了中国诗歌从写形向写意过渡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50.
论舒亶词     
舒亶是北宋词坛重要词人,然其词长期以来却被文学史"遗忘".他的词在内容与题材上深化了苏轼开创的"士大夫化"抒情道路,形式上亦显出打破诗词界域,扩大词之表现功能的努力.而他参与制造的北宋"乌台诗案",也间接影响了宋词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