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7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597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1410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唐代试赋衍于汉之献赋。两汉以献赋为主,期间枚皋和李尤奉诏作赋初具考试特征,之后类此者多见于正史记载。奉诏限题作赋经历了从一人奉诏到多人同题竞作的衍变,从而表现出横向比较第其高下的特点。在限题过程中,限时因素也在正史中得到记载。隋秀才科有试赋经历,且有限题和限时规定,是此前献赋过程中考试特征的相对综合体现,也是后世科举试赋的先声。  相似文献   
992.
本文主要对汉赋的兴盛、流变及其文学特性进行历史分析,阐述汉赋的历史作用、表现手法、特色与文采;对赋体今用也提出了一些客观的评述.  相似文献   
993.
994.
郎官的文士化,使其在东汉的学术活动及文学创作上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校书东观,整齐故事;侍讲禁中,师傅皇子;应诏作赋,颂美汉室等几个方面。郎官们的学术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东汉学术及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5.
书法与抒情     
张金平 《社区》2013,(26):7-7
书法,“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书法艺术寓美于形式之内或隐于形式之后,间接地反映或描摹客观事物的美。  相似文献   
996.
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对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善于“打腹稿”,从《诗经》开始,吟诵便对诗歌发展有重要影响.魏晋以降,更加注重音节和用韵.在吟诵中,确定了中国古典诗歌重抒情,讲声律,有规则,多短篇的特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格律诗的产生.  相似文献   
997.
淳于髡及其论辩体杂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中期,齐国的淳于髡长于论辩,善于调侃,在宫廷中成功地运用民间论辩讲诵伎艺,在滑稽诙谐的氛围中进行讽谏,留下了类似于对问体杂赋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见于《史记.滑稽列传》和由淳于髡编辑而成的《晏子春秋》。故事性、论辩性和行文通俗、大致押韵,表明了这些作品的口诵性质。  相似文献   
998.
元嘉诗歌的新变,是基于晋宋之际新自然观确立之后山水景物成为客观表现对象的特殊诗学背景.而作为"济变"的诗学要素,"文体宜兼"的自觉意识和大胆的赋法实践,不仅适应了山水题材体物图貌的艺术新追求,而且也深契于元嘉诗人积渐已久的"繁富"之才.  相似文献   
999.
严羽的“兴趣说”是对盛唐诗歌创作尚“兴”经验的全面总结,反映了对传统诗歌本体论“吟咏性情”审美特点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兴趣”是严羽提倡诗须有“别材别趣”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兴趣”可以看作是盛唐诗之抒情本体,“兴”是有审美特点的情绪体验,也即形式化的感情;“趣”是有美感意味的旨归.其对“兴趣说”的譬喻式界定又受到以宗杲为代表的看话禅判教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辞赋文学以散体大赋为正宗,而以短篇小赋为别体.汉末建安之际赋体变革,咏物赋篇数增多,多为短篇且富有文学情趣,成为赋体文学发展史中的奇葩.汉代咏物赋在创作主旨上呈现出歌功颂德的倾向,辞藻华丽,而在东汉末期咏物赋开始向抒情的楚骚传统复归,形式短小,这种端倪在建安时期得以成熟,真正走向了体物写志,呈现出题材多样化、描写通俗化、语言口语化、审美抒情化的特点,成为赋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