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63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159篇
管理学   597篇
劳动科学   65篇
民族学   223篇
人才学   140篇
人口学   62篇
丛书文集   3740篇
理论方法论   929篇
综合类   6768篇
社会学   794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81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511篇
  2014年   934篇
  2013年   724篇
  2012年   892篇
  2011年   961篇
  2010年   942篇
  2009年   931篇
  2008年   976篇
  2007年   827篇
  2006年   721篇
  2005年   626篇
  2004年   512篇
  2003年   454篇
  2002年   365篇
  2001年   300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从环境伦理的视角来关注和审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人类应站在“生命中心主义”乃至“自然中心主义”的立场上,重建人类价值观并使之融于美好信仰追求之中,促进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并使之融于实践,走生态文明之路将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2.
73.
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既非纯正的农民又非真正意义上的工人,这决定了这个群体的尴尬境地。农民工受到的不平待遇主要有三:农民工的薪金不能及时和足额发放;农民工的子女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农民工的人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农民工及其下一代人所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农民工"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农民工作为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之一,按照社会公正的原则,需要政府及整个社会的关怀和理解,制度公正对于改变农民工地位将是根本性的;农民工契约意识的增强及其所供职单位的职业伦理的完善将是基础性的;全社会尊重他人人格意识的增强将是持久性的。  相似文献   
74.
董仲舒的伦理政治思想与社群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种思想在价值取向上都将整体的利益作为重心,在人性论上都将某种社会规范纳入人的本性当中,在道德建设上也都强调道德的目的性。但是,董仲舒并没有像社群主义那样,在理想的状态下片面强调人性中善的一面,而是在考察现实的基础上,指出人性为恶的可能性。因此,不同于社群主义在道德建设方面单纯强调“德性”的作用,董仲舒强调的是“德性”与“规则”的统一。以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为参照系,对董仲舒的伦理政治思想进行审视,对于我国当代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5.
76.
创建绿色高校应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加入到创建绿色学校的行动之中,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在建设“绿色高校”的过程中,必须在注重技术层面的同时,加强道德层面的工作,强化对学生、教师等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工作,使人们从“关于环境”、“通过环境”到“为了环境”,把环境工作人性化、人文化。  相似文献   
77.
巫术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同时也持久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即使在现代社会,巫术也仍然以 活的形态存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巫术影响着中国民众民间信仰。巫术的 思维方式使得中国民众把宗教理解成巫术,理解成获取实利的手段,维护着儒家的强势伦理。  相似文献   
78.
收录在《广弘明集》中梁武帝所作的《孝思赋》,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宣扬儒家孝道思想的文学作品,然而,唐代道宣法师却将其当作弘扬佛法的护教文献加以收录。这一现象表明,中国佛教试图在伦理方面实现与儒家传统的融合,实现佛教伦理的本色化。在梁代,中国僧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试图体现佛教对儒教孝道的包容,而梁武帝将奉佛与尽孝结合在一起,更是实现了在道德教化上的儒释共弘。对孝道的吸收,突出的表现了中国佛教的本土伦理特色。  相似文献   
79.
精神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环境随时记录着每个人的言行,储存着每个人的信息,将人们的精神活动凝结为社会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社会风气等。在精神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每个人在不断地受到他人的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他人,使每个人置身于精神环境之中,受其熏陶、感染和陶冶。精神环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该文从对精神环境的特点、功能及国家和个人对精神环境的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使伦理在精神环境中进入一个新的视野,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80.
基督教和佛教都是高度伦理化的宗教 ,伦理思想是其宗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从伦理之来源、道德依据、行为规范、人性论、社会意义等方面对基督教和佛教的伦理观进行了比较 ,分析二者伦理观之同异 ,从而阐扬了两教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