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74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曾礼军 《求是学刊》2016,(4):108-115
近代报人小说家群体是伴随着近代报纸杂志等新兴媒体而成长的新型文人群体,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由本土向西方对接的直接推动者和主要肩负者。他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代:《申报》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872年至1894年,他们是小说报刊创编的探索者和尝试者;清末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895年至1911年,他们开创了小说报刊创编的新局面,推动了小说报刊创编的第一波高潮形成,普遍重视小说的政治启蒙作用,使小说文体从文学边缘地带走上了中心位置;民初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912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他们推动了小说报刊创编的第二波高潮形成,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促进了中国都市文学的初步兴起。  相似文献   
222.
本文对晚清时期报人笔名勃兴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追根溯源,针对晚清报人笔名所呈现的追求怪异、偏激以及变动不居的特征,大胆立论。认为:晚清报人笔名乃是时代的产物,反之,它也用突显个性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们观念变迁的个中讯息。  相似文献   
223.
张果为     
张果为(1901—),中国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和人文学家。 张果为别号恪惟,生于1901年,安徽宿松人。1921年中学毕业后,于次年赴欧洲求学,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维也纳大学和柏林大学。1929年毕业于柏林大学,获哲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归国,任东北交通委员会统计科长,并兼任东北大学教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加入辽北义勇军,后往福建厦门大学任教,旋任福建省政府统计室主任。1937年8月后,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地政局局长、财政部福建印花烟酒税局局长。1943年5月,任国家总动员会议参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政府财政部委派为华  相似文献   
224.
写文章向来有"凤头、猪肚、豹尾"(元文学家乔梦符语)的说法,意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文章的中间部分,是主体,言之有物,内容丰富、充实饱满,即可称为"猪肚"。"猪肚"之于文章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然文章的头、尾也不可轻视。有教师总结出考试作文得高分的"五个一","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并列其中(另"三个一"是:一个靓丽的标题、一个点明中心的句子、一个干净整洁的文面),这种提法有道理。  相似文献   
225.
乌尔都语文学是南亚次大陆的一支重要文学。本文就乌尔都语中世纪文学的分期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颖看法。  相似文献   
226.
在文艺复兴时期 ,一些国家君主对文学和艺术以各种形式给予资助和扶持 ,出现了所谓的“文化庇护”现象。王权之所以对文学艺术采取“袒护”的态度 ,其背后是由双方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 ,是二者互为需求、彼此利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227.
"五四"新文学发轫期,许多新文学家的主要职业是新式大学的教师。这一职业有着稳定丰厚的收入,使他们能够自由地从事新文学活动。他们利用课堂的垄断话语权,使新式教育下的学生接受新文学,形成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同时利用新式大学里的各种新文学社团和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及新文学家自身的声名扩大新文学的影响,使新文学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构建新文学广泛的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228.
江南地区自中古以来就渐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薮,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辉煌源地。对于这一突出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做出阐释。而要理解这一地区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上何以形成巨大的创造力,是不能忽视江南的文化地理环境这一重要因素的。  相似文献   
229.
王俊虎 《晋阳学刊》2011,(2):131-135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更看重文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强调文学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服务性和服从性,他们秉承和期待的是建国为重、国立而人旺的民族未来想象。以老舍、曹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人更看重文学的熏染性和审美性,强调文学舒展和疗救人性的无功利性,他们信奉立人在先,人立而国强的现代民族生活图式。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分歧逐渐溢出水面,建立何种文学制度的天平显然向当政者方面倾斜,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法则很自然地成为老舍、曹禺们无法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230.
五四时期的"新诗"与"旧诗"不是一个纯文学的分界,而是一个道德性的判别.在"文/白"、"死/活"、"善/恶"的五四式的论辩框架中,新诗与旧诗发生了功能性分离:新诗被抬进了面向公众启蒙的文化广场,旧诗则退隐为表达私人情趣的精神自留地,现代知识者自觉的启蒙责任感与传统的文人情趣构成了一种对峙的和谐.而正是在五四新文学家对于新诗与旧诗分流又越界、缱绻与决绝的暧昧态度中,演绎着"新与旧"、"常与变"的复杂精神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