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老人世界》2010,(11):F0002-F0002
作品中画面峰峦耸立,以山势横竖正斜施以长披麻皴,颇具形式感,层次繁复而不乱,墨中见笔。山顶又染又点绘成.轻墨浅色,给人以晓烟晨露的清凉感.而近景岸坡上有杂树数丛,叶已转红.点出秋天题旨。画家多用介字点、小混点画树叶,有聚有散,散而不乱。画中山脚溪畔,破岸散石,均不敷膏绿,全用墨赭、墨青绘成,起到加重分量压住全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张济海 《公关世界》2010,(10):37-37
对于封龙山的大名早有所闻。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在沈阳军区机关当参谋时,当地新华书店到军营售书,有幸购得一本《中国书法火字典》,书中挺拔多姿、雄浑朴拙的汉碑《封龙山颂》字体将我牢牢吸引。后来,从梁披云先生所著《中国书法大辞典》得知,  相似文献   
43.
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监督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在实际运行中尚有不足之处,笔者结合近年预算执行审计经验,试着探索应对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审计策略。一、国库集中收付执行中存在问题1.国库集中收付与部门预算执行口径不匹配。部门预算改革下,  相似文献   
44.
济慈一生不曾离开欧洲,但他的诗歌中却有着鲜明的埃及文化的痕迹。他笔下的埃及文化再现了当时对外征伐和考古发现的文学或艺术,又是基于想象将前者与自己一直沉浸其中的希腊文化融合的产物。从英国展出的艺术品与《海披里安》和《海披里安的覆亡》之间的形象联系来考察济慈对埃及文化的消费与建构。  相似文献   
45.
在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社会中 ,原始宗教禁忌是一种集体表象。安章是傣族村寨的宗教师 ,由他所主持的禁忌禳解仪式 ,具有抚慰村民焦虑情绪、整合人际关系等功能。披拨会实施放鬼害人的黑巫术 ,实为瘴疠之气的替罪羊。安章与披拨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存在条件 ,与自然环境中的生态适应和宗教禁忌相关。  相似文献   
46.
47.
负债经营是一种艺术,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负债经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负债经营既可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又可使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负债的存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双重作用和影响,它给企业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企业必须在效益和风险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若企业负债过多,会增大财务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相反,若负债过少,则不能有效取得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那么企业负债经营如何才能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将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8.
画语辑录     
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这里缺少一个山峰,便加上一个山峰;那里该删去一堆乱石,就删去一堆乱石;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  相似文献   
49.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挑战、目标与阶段性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全国统筹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面临着旧约束与新挑战,应以实现统一性、提高互济性、促进公平性和保障可持续性为基本目标,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性思维,分阶段推进改革。"十四五"时期,应从中央调剂制度过渡到以收支平衡为目标的中央差额缴拨制度,同时优化管理体制并强化激励约束;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基本养老保险推进到全国统筹的高级阶段。具体来说,需要从基金运行和管理制度两方面搭建起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基本框架,完善全面预算、责任分担和激励约束等关键机制,同时防范因此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50.
本文阐述了从“兴”到“逆志”、“入情”,再到“味”、“悟”,最后“各以情遇”、“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这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接受论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