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408篇
社会学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41.
模糊性和歧义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本文从语言存在的模糊性与歧义性角度探讨语境在话语交际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2.
名字作为一个人立足社会最基本的专属信息符号,而伴随人的一生。当今社会,名字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目前各福利机构所收养的孤残儿童绝大部分属于弃婴(儿),身世姓名无从考证,其姓名基本都是人院以后才起的。很多时候起名方法很随意,多由发现者、办事处、公安或福利机构工作人员随时随机起就。一些名字,像大头、拐脚、车胖孩、南三环等名字极不规范,不仅带有歧义和歧视性,而且部分名字也极易造成重复,譬如每年都  相似文献   
143.
关于言语交际中利用语境探测语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运用语境达到准确了解语义是言语交际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本文从语境着手 ,论述了语境与语义的内在必然联系 ,探讨和论证了语境对消除歧义 ,确定词汇所指和限制词义范围等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揭示了注重培养利用语境探测语义的能力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4.
歧义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矛盾这一普遍事实的突出表现,对"同一形式多种表达"的考察,更能深化人们对汉语的认识。歧义有着众多的成因,亦有多种多样的类型。本文尝试对歧义的类型、歧义消除的方法、歧义问题研究的意义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5.
范珺 《现代交际》2010,(6):121-122
该论文将习用语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三类。一类是不求甚解,就习用语的表面意义直译;二是生搬硬套,用意义不合的汉语成语替换;三是忽略了习用语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失去了原文的韵味。论文最后指出只要深入地掌握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做好习用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6.
对英文的歧义研究不应与修辞手法混为一谈。对歧文现象的研究应立足于促使人们去更多地了解歧义现象的条件、歧义类型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以免造成语言交流中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7.
148.
“乜”是河北衡水武邑话使用频率最高的指示代词。作为中指指示代词,“乜”的基本语法功能为“指别”(只指不代)和“指代”(指示兼称代)两种,并由之引申出了定冠词和连词用法。与此相应,“乜”有三种读音:分别是去声的[niε31]、阳平的[niε53]和阴平的[nε224],其中“乜”在“乜个”中还读成上声的[niε45]或阳平的[niε53]。  相似文献   
149.
歧义对表达准确和交际畅通有消极作用 ,应利用语境知识、语法手段、超语意手段以及非语言手段来消除 ;同时 ,歧义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应将歧义运用于修辞或某些交际场合 ,使语言更幽默、更生动 ,使交际效果更完美  相似文献   
150.
概念是人们对反映对象的抽象,如果“反映对象”是不同的,则人们抽象出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会截然不同;因此,要科学定义“法”这一概念,首先必须准确界定其所指代的事物范围。然而由于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一些学者混淆种概念与属概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法律”与“法”相等同,以致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都未能科学界定“法”的指代范围。事实上,无论是从现实的语言习惯上看,还是从辨证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上分析,“法”都应是一个包括原始社会习惯法、阶级社会的法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规则”在内的属概念,而“法律”只能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阶级社会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