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12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从史实出发,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称谓的演变过程。笔者认为:“毛泽东思想”这一称谓与其内容一样不仅是科学的,而且也是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32.
描述性称谓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性称谓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其理解和翻译不能局限于字面意义。从语境角度对原文及译文中的描述性称谓进行分析,阐释语境分析对于理解和翻译描述性称谓的重要性。指出描述性称谓的成功传译离不开译者积极的变通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33.
炎黄称谓最初可能为氏族中杰出的族长人物名字,进而成为部族集群之血缘和精神的宗主神,最终发展成为部族集群的称谓.炎黄早期诞生、发展、迁徒的空间,是今之渭水与泾水流域,这是可以得到文献与考古资料互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也就是距今8000多年至距今5000多年的"农业革命"时代应为炎黄时代.  相似文献   
34.
<儒林外史>的敬谦称谓儒雅繁富,系统完备.<儒林外史>中的敬谦称谓系统有两个层面的子系统:语汇层面上的传承而来的定型化了的语言类称谓性敬谦辞系统和语用层面上的不拘一格、各具特色的语用类敬谦称谓方式系统,每一子系统下又有各自的子系统.  相似文献   
35.
所谓“性别语义场”,就是以“性别”为共同语义特征的词汇的集合 ,包括含有性别区别词的称谓和专指不同性别的称谓。对性别语义场进行分析可考察称谓的深层语义结构。称谓的语义分析表明 ,不同性别称谓的语义呈现出文化义、感情义等方面的差异 ,男性称谓的语义特征有肯定、积极、受重视的倾向 ,女性称谓的语义特征有不确定、消极、易被忽视的倾向。  相似文献   
36.
商周妇女称谓及婚姻制度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商甲骨文与金文以“帚”字加女子的国族名或国族姓称呼已婚成年女性,而周代文献和金文则多以国族名加国族姓呼之。凡诸候嫁女,同、异姓诸侯均可以其女媵之。有些诸侯国间保持着长期多代的互通婚姻关系以结成稳固的姻亲同盟。  相似文献   
37.
何志虎 《人文杂志》2002,(5):110-115
本文以确凿史料证明 ,“中国”在西周时已具有国家名称性质 ,并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逻辑推理证明“中国”称谓起于夏代。还分析春秋战国时“中国”一词的多种意义都是“中国”在西周时取得的国名意义的继续和变化 ,从而揭示出先秦时“中国”词义的变化轨迹 :从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一词产生 ,经过“城邑”、“京师” ,至复发展为国名 ;夏、商、周皆称“中国” ;春秋时“中国”初指东周 ,后指“攘夷联盟” ,由此派生出“礼乐文化”和“中原”的意义 ,至春秋末演变为时人的“统一理想” ;战国时人确认“中国”为“九州” ,为秦汉统一中国奠定了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38.
称谓调遣见匠心——汉代七体赋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七体赋是一种因袭较重的作品 ,但在主客称谓上却能匠心独运 ,推陈出新。本文即从主客称谓入手 ,分析其由现实向虚拟的转变 ,认为《七发》的宾主关系实为战国时期士人帝王师情结的余绪 ;东汉基本道家化的主客称谓则凝聚了先秦以来道家式的审美体验 ,与两汉之际隐逸之风关系密切 ,是文学招隐主题的一种外化方式。最后从文学创作因袭与超越的角度 ,分析了张衡《七辩》主旨的转化和称谓调遣上的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39.
本文解释了“塔兰奇”一词。即为卫拉特蒙古方言“种麦子的人”之意。本文认为谊词是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出现。清朝统一新疆后,将南疆的部分雏吾尔族迁徙伊犁种地,史称“田屯”,足称回屯者为塔兰奇。19世纪末,伊犁塔兰奇人的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迁。1881年始,沙俄劫掠去约十分之七的伊犁居民,其中大多数为塔兰奇人。致使当地人口大减。民国时期,新疆省政府将塔兰奇列为单独民族。解放后,塔兰奇并入维吾尔族内。  相似文献   
40.
陈创生 《学术论坛》2003,3(1):103-107
日常用语作为一种交际符号 ,总是包含着诸多暗示 ,具有特定指向并隐藏着某种意义。日常语言的产生和流行并非一种孤立的语言现象 ,而常常是某个时代、某些人群、某个民族、某种文化心理的积淀。本文试就日常用语中的称谓、吉祥语、禁忌语与咒语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