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50篇
劳动科学   29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89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318篇
理论方法论   190篇
综合类   1048篇
社会学   365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在新闻报道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当报道者盼望作品中的优秀人物给人以鼓舞时,得到的却是读者的冷嘲热讽;当报道者希冀揭露不良事实以告诫世人时,扑面而来的竟是这种事实的愈演愈烈……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报道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违背,在传播学中,这类现象叫做传播负效果。本文以我国近年来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量新闻传播中存在的负效果现象,总结其原因,将其分为16类  相似文献   
102.
人类学以跨学科、可以和其他多种学科"联姻"而产生分支学科为主要特点。关注视觉媒体和媒体革命对文化的影响,考察在现代视觉媒体影响下的文化涵化、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成为当今视觉人类学的主要特点。在新图形时代的语境下,视觉人类学这个新研究领域,既需要不断用科学技术手段武装头脑的人类学家,也需要具有一定人类学学科知识的摄影师,更需要包括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摄影家、艺术家、设计师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关注和参与。  相似文献   
103.
近年来,中国新闻文坛兴起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模式即深度报道。它大都涉及重大题材,社会热点、难点、疑点等;突破了传统的两极式报道模式,把被报道的事物当作一个正在发展的“过程”作动态的反映,实事求是地报道改革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与读者共探索。  相似文献   
104.
《南方人物周刊》是一份以人物类报道为主的期刊,2006年成为中国最具成长性媒体。"封面人物"是《南方人物周刊》中最有特色、最能体现刊物魅力的核心栏目,充分显示出刊物以焦点人物解读热点新闻的编辑理念、多角度、够深度的报道策略、全知全能与人物限知视角为主的叙事视角等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对比考察了传统隐喻观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 ,重点评述了隐喻的本质、定义、两概念及其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 ,运用相关语料分析了赛事报道中使用的各类隐喻的词法手段。根据词法构成特点 ,将隐喻实例粗分为两大类 ,即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同时分析了“本体隐喻”和“常规隐喻”的特点。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赛事报道中的隐喻无所不在 ,其词法手段灵活多样 ,这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者所提出的“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这一全新隐喻观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6.
摄影在旅游过程中不可或缺。摄影是以影像的形式记录真实的旅游经历,建构和推广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的过程。因此,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围绕人口统计学因素、出游条件、摄影条件分析了摄影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的群体特征;并依托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在研究综述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摄影需求的发生、摄影动机的构成和发展、摄影行为特征三个问题展开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摄影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基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动机,而且两者在拍摄对象和拍摄用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在拍摄时机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7.
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反映它所处的时代。通过对媒体的解读,我们不但可以研究媒体本身,而且还可以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存在于战后1946-1948年的《观察》,记录了战后中国的种种面相,成为我们建构战后中国历史图像的史料。《观察》对于战后中国的重大事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的倾向。国共内战是战后中国的主题,双方的争夺始于东北,《观察》对此给予格外的关注。其中既有对战争进程的实况解说,又有对战争发展趋势的预测,同时还有对双方得失的分析。《观察》所做的"观察"大都符合真实的事实,其分析与预测从整体来看也都准确。它与国共两党各自所属的媒体因为党派政治需要而进行的宣传所不同,这也是其难能可贵之处。这种报道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超党派性,就在于它可以和国共双方所提供的资料相互印证,从而为我们建构当时的历史图像,还原历史本来面貌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8.
调查性报道是美国新闻界的主流流派之一.我国自1980年引入这一概念以来,新闻实践发展很快,但对它的研究多集中在操作层面上.考察调查性报道在美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与新闻媒介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对制约着调查性报道发展的一些社会因素分析,可对我国调查性报道工作者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9.
在新时期的新闻文体发展中,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她在"追悼会新闻"和会议新闻的写作中,率先突破"新华体"的僵化模式,拓展了会议新闻写作的新途径,并逐渐在新闻写作中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由此奠定了她在新时期新闻文体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引领了新时期的新闻写作改革。  相似文献   
110.
巴赞作为二战后电影纪实美学的积极鼓吹者,指出了电影起源的心理学背景是“完整电影的神话”,巴赞纪实美学的理论背景是他的建立在“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基础之上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一初衷,决定了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的“目的论”错误。这同时也决定了巴赞的电影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局限性。巴赞关于电影影像本体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关系的表述,主要特点是突出了电影的客观性,即再现功能,或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更准确地说是过高地估计了电影的再现功能,过低地估计了电影的表现功能。这是理论表述上的明显失误。这种失误不是历史性的失误,应该说,即使是在当时,也是一个时代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