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121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456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81.
回指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然而对双先行成分回指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有必要根据回指项与先行项两个角度对双先行成分回指进行分类,掌握双先行成分回指的结构特征,并从优势关联度和心理表征两个方面针对双先行成分回指进行认知释义。  相似文献   
182.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颇为繁复,可分为三组。对这三组近指代词进行量化分析,回溯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历史,对比唐宋时期的其它文献,可以看到,《语要》反映了近指代词的较大发展,显示唐宋时新产生的“这”正在向压倒传统的“此”而成为主要的近指代词这一目标迈进。同时,《语要》中“这”能作主语,证之以此前的同类资料,可以认为,“这”单独作主语至迟始于北宋,始于中唐的寒山诗也有可能,学术界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3.
即使刑法的罪刑规范被满足(或不满足),也可能因为诉讼法上的障碍而得不到适用(或得到适用).在刑事诉讼领域,这一刑法相对化现象可能发生在诸如排除非法获取的证据、不起诉、对再审的禁止或严格限制、陪审团拒绝指行法令、辩诉交易等各种领域与环节.刑法相对化现象所体现出的程序法对实体法的制约作用,根源于程序法自身所具备以及所代表的某些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4.
黄志强在《"因明研究"指误》《评因明研究中的几个误区》二文中对因明研究中的七处"指误",混淆了属、种概念与属性概念、具体概念,对陈那因明的同、异品、因三相、九句因的涵义理解有误,对三支因明中的推理性质、推理规则等的看法也存在问题,有不少是黄文的自误。  相似文献   
185.
186.
李娟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156-158
本文结合一定数量的中英文资料,证明语境顺应论是解释间接回指现象的恰当标准,可以为间接回指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7.
文史 《人才瞭望》2014,(7):72-72
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演压轴戏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称:"压轴是戏曲术语。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  相似文献   
188.
C.S.皮尔士是实用主义的鼻祖,其真理观在思想史上别具一格、意义深远,但通常遭遇不少误解。皮尔士的真理观直接源自其作为指号学一部分的逻辑学,皮尔士从实用主义的认知原则出发,得出了真理是信念的确定这一判断,进而将真理视为一种逻辑探究的过程。这种观点启发了波普的证伪论,而皮氏采用的指号学三维分析法突显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也只有在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真理本身存在着的逻辑性、过程性与社会性才会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9.
高博 《文史哲》2023,(6):153-161+165
如何把龙这一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到印欧语境中,是困扰了中外译者几个世纪的难题。16世纪的西班牙汉学家门多萨曾用“金蛇”(serpiente dorada)来表征中国皇帝的权力符号。尽管现下汉语学人也关注到了早期汉学家使用“蛇”来翻译“中国龙”的转码策略,但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权宜之策,却忽视了两者在中世纪语境下都具有浓重的负面意涵。因此,问题的关键并非是“蛇”的负面文化冲击力轻于“龙”,而在于龙是以基督教的异族暴君形象存在于16世纪欧洲文化记忆之中的,而建构这样一种异质文化形象背离了《中华大帝国史》的同一化书写立场。与此同时,作者的同一化意图又被巧妙地编码进了乌托邦式的想象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从中西方遭遇之语境下的具体政治经济经验中解读,这种新文化形态是16世纪中西关系史进程的一种历史折射。  相似文献   
190.
以往语言学界对中动结构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传统的静态分析,多数是从组合关系入手,在句法结构上将其分为典型的和非典型的。而从认知视角进行动态研究,由聚合关系入手,中动结构可区分为"类指"与"定指"两种类型,与之对应的语义变化、语用差异以及在隐含施事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定指"中动结构表述在特定语境下,具象的客体主语在动作过程中的属性或状态;只有"类指"中动结构才有类属性、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此分类方法颠覆了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的中动结构的类属性特征以及表述普遍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