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4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老年世界》2009,(17):21-21
编辑同志: 我和爱人婚后一直没有生育,20年前收养了黄某为养子。在当时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省吃俭用,供养他上完了高中,又参加了工作。现在他突然离去,不和我们来往,也不管我们的生活。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2.
2009年7月25日中午12点多钟,广东省惠州市东江路上的一个垃圾桶旁,一位老爹饿死在地。警方介入调查,诧异的发现,这位老爹的儿子竟是惠州赫赫有名的千万富翁。然而,千万富翁却始终不愿前来处理父亲的后事。千万富翁为何会让老爹饿死街头?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情与伤痛?  相似文献   
173.
伦立飞 《社区》2012,(3):61-61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帖子,有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卖菜养家。每天早上,寒冬的街头最低有零下十几度,寒风当中不要说有其他摆摊的小贩,就连路上的行人都少得可怜,而她就这样执著地坐在路边,等待偶尔来买上一两块钱菜的顾客。老人一家四口,大儿子有关节炎,没法出去工作,二儿子是个聋哑人,在邻镇打些零工,还有一个毫无血缘关系、收养的小孙女正在上小学。虽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个老人身上,但她却很乐观,很坦然。不管是卖菜的当口或是闲暇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4.
20多年前,美国人贝天牧带着妻子潘姆拉来到中国,从收养一个孤儿到创办一个收养中心,为中国孤残儿童建起了一个家园。  相似文献   
175.
涉外收养在儿童福利安置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儿童永久性安置。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广州福利院)通过学习和借鉴我国内地同行及港澳地区的成功经验,先行先试,创新服务,大胆探索社工引领开展专业化的儿童涉外收养服务,在推动涉外收养科学发展、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6.
袁梅 《老友》2012,(12):53-53
编辑同志:8年前,我的儿子"倒插门"到儿媳家,成为其家庭中的一员。此后,儿子除偶然会回来帮助干点粗活外,很少对我给予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而今,我年事已高,劳动能力、经济收入、生活自理能力均大不如前,需要儿子从经济上、生活上关照我,我也迫切希望儿子能常回家看看,但儿子却一再推  相似文献   
177.
孤儿收养一直是困扰我国民间和政府的一个难题,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背后事实上却牵动着流浪儿增多、儿童拐卖、非法收养和继承纠纷等诸多社会和法律问题。民政部曾多次针对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关于收养儿童,特别是如何安置收养灾区和事故中产生的孤儿问题作出答复,表示首先要尽一切可能查找儿童的父母和亲人;在灾区和事故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后,孤儿的收养工作将依法开展,使符合法定条件的收养申请人可以依法收养孤儿。笔者就孤儿收养问题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8.
根据有关宗族的族谱,以及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分析很多收养案例后得出结论宗族内部的分支是导致收养外人这一异常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9.
寻根回访接待工作是根据收养家庭的需求和我国涉外收养工作的实际,于2005年提出来的。这项工作甫一推出,就得到了民政部领导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06年,民政部办公厅和福事司分别下发了《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外国收养人和被收养儿童来华寻根回访接待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外国收养人和被收养儿童来华寻根回访接待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0.
《社会福利》2009,(9):54-54
这一很具争议性的创意是由英国收养和寄养协会提出的,他们希望帮助那些难安置的孩子们获得更多的收养机会。通常状况下,那些具有超过5岁、有兄弟姐妹、少数族裔、具有精神或肢体残障等特征的孩子被收养的机会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