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45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冯梦龙戏曲改编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在戏曲创作和改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明确树立了“情节可观”和“不甚奸律”两条原则,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戏曲改编理论。他的戏曲改编思想论和戏曲改编艺术论的建立,为以后中国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塞林格就属于此类,在百度上搜索《麦田里的守望者》得到的相关结果,是搜索“塞林格”词条的3.5倍。“书比人红”的作家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毕竟一个作家最重要的首先是作品。塞林格写过的作品不多,但足够经典,在小说影视化改编的浪潮中,我们极少在大荧幕上看到他的作品,除了外界一些关于感情生活的猜测,还有是因为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是他写的一部短篇小说,好莱坞导演马克 罗布森将它拍成电影《芳心蒙昧》,塞林格看完这部尴尬的电影后发誓再也不会将自己的作品拍成电影,甚至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开篇他写到“我最最讨厌电影。最好你连提也不要向我提起。”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的蓬勃兴起和媒介权力的空前膨胀,传统意义上的当代文学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而影视文化的强势崛起是造成文学影响力削弱的重要因素。本论文通过对铁凝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的解读和阐释,具体的剖析影视与文学之间从共荣、疏离、蚕食、反抗的深切关联,直接关涉到我们对影视时代文学尴尬的生存方式的感知和变迁时代的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以戏曲改编为主,话剧、舞剧改编为辅.由于戏曲在中国古代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这为<红楼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而红楼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特点,并逐渐表现出写实化倾向.不过,戏剧改编传播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无法在舞台上完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电影改编是两种不同语言艺术之间的转换过程。根据麦家小说改编而成的谍战电影《风声》和《听风者》,与小说主要的不同就在于人物形象的重塑与视听表现手法的丰富。电影改编需要在对小说材料的取舍上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风气日益盛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影视改编来了解文学作品.由于文字向影视媒介转换难以完整呈现原著的原貌以及影视改编的主创人员在影视作品中“二度创作”的痕迹,使得影视改编与文本文学呈现出内容上的差异.以李少红新版《红楼梦》为案例,找出电视剧与原著内容的差异,探究文本文学原貌在影视改编中的呈现程度.  相似文献   
17.
曹禺的剧作历来是影视改编的热点之一。在曹禺剧作的影视改编史上,《日出》的改编总体上比《雷雨》、《北京人》、《原野》的改编都更为成功。以《日出》的影视改编为个案,通过与曹禺其他作品的文本特性及其改编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话剧改编为影视作品,原著的文本特性对这种改编有很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体现出不同的改编观念、改编方法和不同的审美趣味,进而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成就。就改编方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对原作情节框架的影像再现;对原作的情节扩充或者多个故事的杂糅;对原作的现代性改造。由于改编者未能充分意识到《聊斋志异》改编成电影的优势与短板,《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总体而言成功的作品不多,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上的缺陷比比皆是:情节冲突的设置没有现代感;核心冲突的解决要么过分依赖法术,要么依赖"明君""清官""侠客",未能体现人物的主动性和意志、品质的力量;男性主人公大都缺乏个人魅力,对其刻画比较平面化和表面化,也未能很好地展示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因此,我们应该用电影编剧的要求,用现代性的价值观,用类型电影创作的规范来重新审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并大力弘扬《聊斋志异》的民族特色,包括民俗、民情,民族性的伦理价值观,民族性的叙事方式等。  相似文献   
19.
周星 《中州学刊》2008,(2):235-238
对名作经典进行改编,已经成为近几年影视创作的突出现象.这既是为了借助原作的高起点,也是为了改编后的影响力.但改编有多种动因和条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泛滥的改编隐藏着创作的危机,它折射出原创的贫乏.如何实现名作改编的效力是需要理性分析和认真对待的.名作改编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在思想内涵与艺术统一基础上的遵守原著的形态改编和实现时代新解的"改编".改编而忽略原创不是操作的正途,影视创作的正途是创造出大量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原创作品.  相似文献   
20.
方成培改编《雷峰塔》传奇,秉持“务使有裨世道,以归于雅正”的原则,通过情节设置和人物性格的改造,实现内容主旨归于纯正,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通过曲词的文雅化、集唐诗的采用和适当的用典等,实现语言文辞趋于雅正,符合文人审美趣味的标准。与黄图珌等戏曲改编相比,方成培力图调和文人本与梨园本,改编的“兼美”之心显而易见,从而也奠定其戏曲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