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45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将中国传统乐曲改编为钢琴作品是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中的一些曲目已经成为了中国钢琴作品的经其之作。这些改编作品在结构布局、多声思维、钢琴技巧与特色效果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一般钢琴乐曲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2.
研究了迪斯尼的经典动画长片,发现由经典文学、民间传说、童话故事等改编的作品占大多数,且有其常用的改编策略。从具体的动画案例中分析受众心理、动画自身需要和时代观念,提出了其改编的策略,主要体现在情节的简化、动画主题跟随时代主题、注重塑造辅助形象、添加生活细节以及健康圆满的故事内容等方面。这些改编策略对中国动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3.
木兰故事在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播中被不断的充盈扩展,尤其是经过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改编,添加上“相亲”、“爱情”及“护君”等情节,演绎了一个与中国原本简单的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不尽相同,但却被全球受众所接受并喜爱的故事.迪士尼动画大量运用中国元素,利用中国色彩和中国味的同时,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误读的情况.迪士尼改编中的美国元素,既有中国观众较为喜欢的,也有较为排斥的;较为喜欢的有柔美的画面、搞笑的配角、平民化的倾向、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等,而较为排斥的有过于商业化、对中国文化的肆意篡改等.  相似文献   
44.
傩舞作为我国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上古氏族的图腾信仰与外在展示,作为一种原始文化信仰的传承,广泛流传在我国的江西等地.傩舞在动作结构与音乐使用方面,与健美操等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将傩舞改编成傩操形成区域性地方课程,对于传承傩舞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5.
飘雪 《北京纪事》2015,(11):67-67
的感觉”。裘盛戎大师将全部的热情放在现代戏的创作与改编中。在生活中他随时随地想着戏,为体验戏中的生活不顾身体爬上井冈山;为表现雪天行走,不顾寒冷冒雪体验……在裘盛戎大师的心中,京剧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排出更多更好的新剧目是他努力的目标。传统与时代的结合,才能让京剧这一艺术之花开得更鲜艳。而这一主张,也正是新一代北京京剧院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46.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18世纪的英国至少有3个《赵氏孤儿》的改编版,分别是1741年威廉·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一出历史悲剧》、1756年托马斯·富兰克林翻译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1759年亚瑟·谋飞的《中国孤儿》。这3个版本借鉴了原作不同的情节,表达了改编者不同的诉求。考察这3个改编版本,可以揭示中国戏剧与英国戏剧的融合,让我们在一个侧面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47.
龚金平 《兰州学刊》2007,(2):141-144
本文从电影改编的角度考察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电影如何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伦理化的表达:将政治上的敌人定义为伦理上的坏人(小人);用伦理的切肤之痛激起个体的"阶级仇恨";将革命的意义置换为伦理上的抚慰.同时指出,中国电影在伦理化表达上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对今后中国电影创作如何在思想主题的融注、艺术上的探索及观景愉悦的营造上实现完美的结合,有着重要的警示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8.
历史上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本是一首爱情叙事诗,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曾先后七次被改编。呼应着五四时期"人的觉醒"的主题,从1917年欧阳予倩的京剧本到1935年季剑的五幕话剧,屡次的改编本都在借古人衣冠复活现代魂灵,凸显现代人在面对"爱的理想"和"家"这一有形牢笼或无形困境时的永恒挣扎,以及在妥协和反抗中现代自我觉醒的艰难。  相似文献   
49.
加拿大青年女性导演萨拉·波莉的电影作品《女人们的谈话》改编自亚姆·托斯的同名小说,自2022年12月底在欧美上映后,荣获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该片在忠于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凭借纪实性谈话场、诗意镜头语言、碎片化意象空间、叙事视角的转变等改编策略,向观众塑造了长期被父权压制、遭遇性侵后的殖民地女性群像。传统电影荧屏中的女性是为了满足和强化以父权意识形态为主导地位的电影市场,因而其所呈现的皆为父权审美欲望驱使下脸谱化的典型女性形象,而该片打破了传统关于性别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刻板思维,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女性的身份地位,对摆脱激进极端女权的社会窘境现象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0.
文学作品改编是影视剧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做好文学作品的改编是摆在很多主创面前的问题。本文将以张爱玲作品的改编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文学改编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