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3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88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57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是分不开的,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毛泽东在建国后对所有制的认识逐步走入误区,无疑是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2.
李荣秀 《天府新论》2009,(2):137-142
丁玲和赵树理虽然在家庭背景、性格、文学活动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他们之间又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被认为解放区文学的代表而成为全国作家学习的榜样.辉煌之后,他们同样经历了诸多坎坷、波折,直至走到文学和生命的尽头.梳理和比较他们建国前后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或许能给人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573.
自现代民族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后发展国家纷纷效仿建立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建国模式和理论。与先发内生型国家不同,后发展国家总是面临着国家能力衰弱、意识形态危机、社会溃散、战争威胁等各种挑战,其建国之路往往更为艰难,建国模式也各具特色。以党建国就是其中具有鲜明特色,也应深入研究的一种模式。从观念和行动两个维度来看,以党建国就是:为完成建立现代国家的目标,政党将其意识形态作为灵魂和旗帜,决定政党的主义与纲领,包括所要建立的国家形态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为此,政党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通过组织动员群众和领导战争,在彻底摧毁原有国家的基础上建设新的国家。以党建国模式是基于后发展国家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能否成为一种具有相对普遍意义的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74.
575.
“新语文”运动是指晚清以来对传统语文进行简化、俗化及拼音化处理的系列改造活动。在近代中国的特殊语境中,文字改革与救亡叙事相交织,“言文一致”与强国逻辑相伴随,新语文承载了语文建设之外更多的压力与负荷,因而表现出工具主义、拼音主义及世界主义等文化偏至。新语文是现代民族国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追求便利化、通俗化、大众化为己任的近代语文运动,以特殊的形式参与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伟大工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汉字简化、拉丁拼音、汉语统一等方案的陆续推出,是对百年文改成果兼收并蓄、扬长避短的总结,它宣告了新的民族共同语的成立。  相似文献   
576.
李瑞 《天府新论》2009,(3):137-139
建国前中国福利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传统福利思想时期,近代欧风美雨影响下福利思想的在理论上的变革和民国时期福利思想在实践中变革的时期,并在民国时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福利观.这些思想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7.
马俊恩 《天府新论》2016,(2):155-160
西南边疆僻处中国疆域一隅,与内地交流甚少,兼以少数民族错落其间,社会、文化形态各异,长期以来,国人将西南地区视为“异域”。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国人渐次前往西南,因接触日多,遂对西南的认识发生深刻转变。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被迫内迁,西南地区一跃成为抗战建国的民族复兴根据地。因此,国人眼中的西南不仅地理距离大幅拉近,并且心理隔膜逐渐消除,真正成为抗战“腹地”,西南大规模开发的序幕就此拉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