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4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7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791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农牧区人口散杂居城市是工业化、社会高度文明推动城市化建设的连锁反应,哈萨克族散杂居城市是这一现象的一个侧面和缩影,这是农牧区人口散杂居城镇的实质。文章论证了在未来,工业化、社会高度文明会继续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势必导致农牧区人口继续快速散杂居城镇,哈萨克族散杂居城镇人口将可持续增加,相应的情况也将随之发展。  相似文献   
52.
192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新诗创作出现了注重音节和诗艺探究的倾向.言语声调的注意、句法句式的旋律感发现、情景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新诗在对上述问题的探索中凸显了自己的形制规范.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探究和考察,对于认识新诗传统和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三等丸品"和"逸、神、妙、能"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批评框架和思想方法模式,历时、历代不断地为前人所延用.特剐是在美术领域里作为一种主要的批评方式,尤为盛行,延甩了近两千年,曾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时至今日.在艺术批评及思想理论界对此尚缺深入思考和研究,对它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中以应有的地位缺乏认识.文章试图阐述该问题的大致轮廓,探索它的形成和发展、形式和内涵、源由及推演等系列问题,对于比照时下流行的文艺批评理论中的宏伟构建,解构洋腔洋调,诊视"失语症",应该说是一件有现实意义和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54.
韵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学和诗学范畴.韵于六朝时作为美学、诗学范畴诞生,并用来品音、品人、品书、品画、品诗.外来佛教思想对韵范畴起了推动作用,声音之韵美的发现印得益于佛经的传译;人物风韵之美明显受到了佛教涅槃佛性论的影响和启发;诗学之韵则受到佛教语言观悖论的影响.佛教及其思想的不断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韵范畴的意义演变.正是佛教思想的影响,韵才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诗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55.
论柳宗元的"化骈为散"与古文形式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形式的确立依赖于韩愈、柳宗元对文章形式的革新.柳宗元少学时文,受六朝、初唐骈文影响颇深,其古文"化骈为散",即化对句为散句,骈散结合,化典雅为通俗,不用或少用典故,化简单的对句为散句长联,将骈文的声韵辞藻方面的特点运用于散文之中,化骈文声韵为散文声韵,使散文一样具有声韵美,多用虚字,形成新的文气.柳宗元之所以改革文章,并取得突出成就,是因为他对骈文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同时也是因为他在贬谪中试图表现自己的才智,以引起朝廷的关注.  相似文献   
56.
民族共生理论:散杂居民族关系及目标范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为参照,基于生物共生理论的理念范畴和分析方法,结合生物共生理论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考察了我国散杂居民族的共生关系,并提供了民族共生目标范式以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7.
《琼州学院学报》2017,(4):19-27
用韵是关联诗歌各句的重要枢纽,是诗词文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在诗词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之中,用韵多被视为形式层面,但它在诗词文学内容表现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用韵对诗词文学情感表达的作用,集中体现在韵的发音特征上,一般来说,开口度越大,表达情感的程度就越强烈;开口度就越小,表达情感的程度就相对弱一些。诗词文学用韵对情感的配合作用,适合于大部分作品,有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可以暂且认定是一种"亚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58.
正我还真喜欢,在我最好的年华里,以袅娜又美丽的姿态出现在"小儿媳"的面前。看她和我的儿子,如何在这无邪的岁月里,谈一场无知又有趣的恋爱。5岁儿子七七是班上最小的孩子,个头比那些大他一岁的男生们都矮点,性格也像女孩儿一般羞怯。这一度让我担心,担心他成长的速度、担心他被欺负,担心没有人跟他做朋友。他爹也担心,但人家担心的是,这小子不懂去争取和享受属于幼儿园的小恋情。他爹上幼儿园小班就恋爱了,对象是对面楼里的一个漂亮姑娘。"那时我们好甜蜜的。天天上学、放学都一起走,手牵着手,说不完  相似文献   
59.
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要解决新诗形式的理论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展开讨论.吕进先生说"有如散文的基础是内容,诗的基础是形式."[1]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了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新诗多数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成形.因此,如何认识新诗的形式问题便成了发展新诗的矛盾焦点.丁鲁认为,片面发展自由诗的中国新诗,正处于迷茫的困境之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内容决定形式"的机械论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因此,当前新诗一切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强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出路.黄淮、周仲器认为,格律诗中的"自律体"与"共律体"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是"一诗一律",后者是"千篇一律"."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矛盾运动是中国格律诗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下新格律诗的"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继续创新并互动演变,必将迎来中国诗歌形式的第三次伟大变革,实现中国诗歌的真正复兴.万龙生认为,戴望舒对于诗中的音乐性曾经有过偏颇、极端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予以贯彻;但是,他后来对那种意见作了修正,并且在创作中实现了向音韵的回归.这一过程,证明了音韵的魅力以及音韵对于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李崇蓉 《创新》2016,(4):121-128
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运输区域空间布局已得到进一步优化,表现为集装箱运输分工态势显现以及环北部湾港口集装箱运输格局发生的变化。这种优化得益于钦、防、北三港的整合,政府的政策推动以及路港之间的共同协作。而"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合作和大规模铁路建设也为北部湾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尽管如此,北部湾港集装箱运输却仍然存在着进驻班轮公司少、港口装卸效率低和口岸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并且面临着来自于自腹地内综合运输网络和环北部湾其他港口的挑战。因此,北部湾港集装箱运输应加速打造区域性集装箱枢纽港,加强营销并科学组织货源,大力开展"散改集"业务,加强与国际大型班轮公司的合作,加快中转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