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67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490篇
理论方法论   131篇
综合类   1109篇
社会学   182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01.
本文通过研究清代满汉文人诗歌中有关伊犁惠远城的记载,梳理了惠远城中的鉴远楼、望河楼、伊江塘工、开井、造舟运粮、鼓楼南市、芨席帘、瓜蔬、百花、饮酒等十件趣事逸闻。  相似文献   
302.
常潇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105-106
文人画具有文学性、哲理性、抒情性,是文人画家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03.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做学徒的时候,才华深藏未露。当时,他的老师是个很有名望的画家,年老多病,作画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304.
胸有成竹     
北宋时,有一位以画竹而闻名的画家,他的名字叫文同。文同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  相似文献   
305.
苏轼一生酷爱怪石 ,包括美石和丑石。对于他来说 ,怪石既是陶冶人格情操的“比德”的对象 ,也是归隐故乡和退避山林的虚拟替代物 ,甚至是人生虚幻不实的见证。苏轼嗜好怪石的兴味与其特有的辩证思维有关 ,“丑好相形”、“反常合道”、“大小相形”、“真妄不二”、“妙观逸想”等观念使他比常人能更多地发现怪石之美。苏轼的嗜石兴味中包含了宋代文人一些共同的审美观念 ,如孤高忌俗的精神追求 ,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 ,尚健好古的审美趣味 ,心存目想的观照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306.
本文拣取苏轼本身既有、且被公安派文人着意强调的"辞达而已"、"胸中无一点俗气"、"官位曾翰林"、"以文为戏"等四个方面,论公安派在文学语言观、精英意识、政治抱负、文学创作态度上与苏轼的精神承接,进而表明,公安派一方面与前代文人脉息相通,另方面也是后代文人不可回避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07.
308.
自然主义,又可称为本能行动,写实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在清代文人小说中,大量表现出对吃食、钱财、经济、政治、人伦关系的隐忧,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自然主义的人性和社会性.这些都突出地显示了清代文人对其时代的生存境遇的担忧和寄望.  相似文献   
309.
宋庄的变迁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已经产生的研究文献中,从文化产业的路径进行研究的较为多见,其次是以社会学和文化学视角的分析解读.以"宋庄现象"的丰富性,对宋庄的研究还有更为多样的学术可能性,以传播学的视角对其中的某些领域和现象进行解读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宋庄画家聚集区从出现起,就具有了媒介的性征,这是可以用传播学视角对其进行考察的直接原因,也是宋庄不同于其它聚集区的独特之处.不仅如此,画家群落在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甚至可以丰富我们对媒介研究的视野.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点在宋庄画家聚集区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310.
1949年革命胜利后不但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各种形式长时间"残存",而且鸳鸯蝴蝶派作家也多数仍以笔耕为业。虽然成绩未必可以高评,但作为一个曾经风云际会的文人群体,鸳蝴派在建国后十七年间仍然存在。其"流风余韵"直到六十年代后期才彻底消失。自新文学运动肇兴以来,鸳鸯蝴蝶派文学始终受到五四知识分子的贬抑与排斥。1949年后机关报政权通过新组织制度、出版制度发动了对鸳鸯蝴蝶派的打击,平、津两地鸳蝴作家受损严重。1952~1955年,鸳蝴作家沉寂无言,一片凋零。1956年毛泽东发动整风,鼓励知识分子"鸣"放"。鸳蝴文人处境得到披露并获明显改善。不过,这种复苏毕竟来得太迟,新的鸳蝴创作已只能充作文坛点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