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67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490篇
理论方法论   131篇
综合类   1109篇
社会学   182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9 毫秒
321.
何萃 《求是学刊》2014,(3):148-154
由于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的普遍使用,"非整一性"成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小说文体最主要的批评。一般所谓"中国小说"或"白话小说",按其性质本应分为三类:一是"话本",本质上是说唱艺术的文字遗存;二是"世代累积型"小说,亦本为说唱艺术,但大多经历了明清书商或文人程度不一的编改;三是明清文人独立创作的"文人小说"。故唯第三类才是真正意义的小说,西方学者的批评仅对应第三类才真正有效。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作为口头说唱艺术时本各有其用,在"文人小说"中此类文字在不同作品中,其文本"整一性"也各自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现存所谓"小说"还原至其所产生的历史语境,我们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322.
聂济冬 《东岳论丛》2005,26(4):90-93
在东汉前期文坛上,文人身份首先为治经者并多出身于经学世家。到中后期,随着官学、私学的兴盛带来的学术普及和鸿都门学的设立,这种文学家兼经学家“一身二任”的特征发生了转变,寒门出身的文人在文人群体中比例不断扩大,平民化倾向的新文人阶层悄然崛起,社会主流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巨变,东汉后期文学多以平民情绪和视角来观照社会生活,平民出身的文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往往怀才不遇,他们的创作表达着个人的坎坷遭际和苦闷怨悱,带来了文学题材扩展和体裁新变,也突破了温文尔雅、博学典美的贵族审美特质,预示着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文学自觉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323.
陈子奋精金石之学,擅丹青,尤工洽印,画则人物、山水、花鸟皆迫近老莲,篆刻则融冶皖、浙两派于一炉,而追摹秦汉,粹心力以赴之,故其笔力苍劲浑厚。  相似文献   
324.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两种不同类型,茶饮与园林在许多层面都有共通之处.古代文人的饮茶生活对园林空间的构筑与功能带来直接影响.本文从晚明江南文人的尚茶之风入手,以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的茶书、文人小品、日记为据,分析了长物集群的晚明文人市隐生活中,普遍的尚茶之风对于文人园林的物质空间、园居活动及精神意趣的作用与影响,揭示了晚明文人茶文化与园林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325.
李尚迪是i9世纪中朝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具有两国文化交流“史”的价值。李尚迪与晚清文人的交流,延续和拓展了两国文人的情感空间,促进和加强了两国在朴学、金石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交流,提升和扩大了朝鲜汉诗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并为两国诗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作为晚清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的传播者,李尚迪是晚清中朝文人交流的历史缩影,同时,在他与晚清文人进行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既彰显了“他者”的存在,也确证了“自我”的价值。  相似文献   
326.
袁中道尝誉李贽为"今之子瞻",李贽与苏轼二人并论之基础及其意义何在实有值得探讨之处。苏轼备受晚明文人推崇,而李贽正是当中彰扬苏轼之第一人,研究之初首先引证李贽对苏轼之推重,其次讨论李贽在晚明苏学盛行之风潮中的代表性地位。晚明文人与道学家对立之意识,可上溯至北宋之洛蜀党争,故李贽被视为"反道学"之文人,实亦承继了苏轼蜀学与洛学对立之精神。然李贽学术乃阳明嫡传,而阳明心学尽管与程朱理学相颉颃,却无疑仍属道学一脉,以性命之学为依归。由此进一步考察李贽之"反道学",仅在反程朱之一尊;而其表彰苏轼,亦正代表了阳明心学涵融洛、蜀之精神,今日重新正视李贽与苏轼之学术,对儒学之过去与未来亦将有更开阔之思考。  相似文献   
327.
通过实地考察、地形测量和古籍文献研究,提出了广东惠州西湖是一个独具岭南特色的,以自然山水为基础、文人写意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并兼有佛教和道教文化。惠州西湖的佛教景观、道教景观与文人景观三者具有不同的布局特点和文化含义。古人以诗、画创造园林空间的方式值得今天的从业者借鉴。  相似文献   
328.
《阅微草堂笔记》展示了文人丰富的梦幻世界。梦是文人人生追求和高雅情趣的表现:有追求科举与官禄的科名梦,有反映乾嘉学风的学术梦,有思考人生的哲理梦,有神秘灵感的诗歌梦,还有梦寐以求的古董梦。梦也是文人浪漫风流的感情世界的表现:有凄婉惆怅的爱情梦,有人欲放纵的艳遇梦,还有浸染男风的相思梦。梦表现出当时文人独特的人生追求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329.
近代中印画家的交往始自泰戈尔、高剑父和徐悲鸿。1924年,泰戈尔和鲍斯访华,与中国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对近现代中国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1932年,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访问印度,临摹阿旃陀石窟等佛教遗址,探索印度绘画的美学元素,与泰戈尔等艺术家展开艺术对话。印度之行归来,高剑父的画风明显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1940年,徐悲鸿应邀访问泰戈尔创办的圣蒂尼克坦艺术中心,受印度美学启发,形成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近代中印画家之间的艺术对话,促进了中印美术的深层交流。  相似文献   
330.
宋代文人的馆阁情结主要表现在:未入馆文人的艳羡与追逐,入馆文人的自信与自得,离馆文人的思念与追忆,馆职文人对馆阁职名的推崇与维护。宋代崇文崇儒的基本国策是宋人馆阁情结的社会基础;馆阁图书之府、育才之所、文化沙龙的强大功能以及与馆阁功能相伴而生的恩宠待遇,是宋人馆阁情结的实质缘由;宋代文人的结盟意识,对精英集团的渴望则是宋人馆阁情结的需要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