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黄霖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3)
按照传统的分类,像提要一类书籍当然是属于史部的目录类。提起做目录,往往被人所小觑。我开始时也是将它与图书馆里的普通工作人员编目录、做卡片简单地等同起来。最 相似文献
72.
陈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96-100
天圣、明道间,欧阳修担任西京留守推官,结识了一帮年龄相当、意气相投的朋友.吏事之外,欧阳修与他们徜徉山水,热衷于诗酒文会,形成较紧密的交游圈.本文在考证欧阳修洛阳交游对象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交游的"群体性"、"文学性"特点,从而透视洛阳交游对欧阳修日后的政治生涯及其成为文坛领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除《慈湖春秋解》十二卷外,《慈湖先生遗书》中还有一些《春秋》学专论。《慈湖春秋解》的内容、思想和解说方式与《杨氏易传》《慈湖诗传》如出一辙,具有高度一致性。《慈湖春秋解》的核心宗旨,一言以蔽之,即认为《春秋》乃“明道之书”,而“人心即道”。此论不仅仅为《春秋》所发,其实是杨简对群经宗旨的纲领性论断。陆九渊《大学春秋讲义》并没有真正表现出陆九渊的自身学术特色,杨简《慈湖春秋解》则带有很显著的个人心学烙印。《慈湖春秋解》是今存象山学派中仅见的《春秋》全经注解之作,解决了象山学派的《春秋》阐释问题,无疑为此派代表性著作,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74.
郑玄在明清两代孔庙从祀中,地位沉浮较大,由改祀到复祀。践行程敏政主张的嘉靖孔庙改制以“明道之儒”替代“传经之儒”,德行成为从祀的首要考量。郑玄因“所行亦未能窥圣门,所著亦未能发圣学”而被改祀于乡。在清初回归传统经学的学风影响下,学者不断阐发郑玄的传经之功并强调其是有德行的君子,从而推动了郑玄回归孔庙从祀。郑玄复祀具有深远的转折意味,引导了清代学术转向汉学复兴。郑学成为乾嘉学者重建汉学学统的鲜明旗帜。 相似文献
75.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了“礼文”和“礼意”的关系。清儒在治礼过程中格外关注对“礼意”的寻求,主张“通礼文之穷”以寻求蕴藏在“礼文”背后的“礼意”,并呈现出清初“礼时为大”、清中期“即器明道”、晚清“会通汉宋”的阶段性特征。对“礼意”的寻求与阐发,既是一种治“礼”的方法,也是一种治“礼”的理念,更是一种治“礼”的目的,展现了清儒“通经明道”的立学旨趣及“以礼经世”的礼治思想。 相似文献
76.
柳宗元散文的创造价值和文学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绪连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柳宗元的文学业绩是和中唐古文运动联结在一起的。柳宗元首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点 ,解决了内容与形式和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以及古文文体形式的问题。柳宗元以其创作的杰出成就 ,不仅压倒统治文坛数百年的骈体时文 ,而且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77.
在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倾向上,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人认为“文”应该服务于“道”,但在“文”与“道”的具体关系上,他们的观点有异。任何文学团体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环境,永贞贬谪文人的文学观点也不是独立于中唐文坛之外的一家之言,他们是中唐文坛上最活跃的文学团体之一,其“文以明道”文学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与当时其他文学流派密切相关,尤其与同时期以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互为呼应补充。 相似文献
78.
"铁柱"、"玉隆"关系考辨--谈铁柱万寿宫的祖庭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柱万寿宫与西山玉隆为并列对等关系.如果要认定"祖庭",两富都有共同资格.明清时期,铁柱万寿宫演变成宫观加会馆的结合物,成为"遍中国十八省"上千所会馆性质的万寿宫的总部,其作为"祖庭"、"总宫"的地位,遂愈益突出而彰显. 相似文献
79.
刘文斌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韩愈提倡古文,反对浮靡文风,攘斥佛老,推崇儒学,他的主张和实践都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是他竭力反对骈文,创作上追求奇险,便走向极端,抵排异端,无视佛老对文学的某些积极影响,又流入偏颇;古文创作的目的在于明道,过分强调其政治功能,忽视文学的独立性,又使文学成为政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