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9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17篇 |
理论方法论 | 34篇 |
综合类 | 374篇 |
社会学 | 15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582.
和谐社会建设包括和谐文化建设,而和谐校园文化正是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是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形成和谐思维,培育道德人格;有利于营造和谐环境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此,要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的指导下,通过培育和谐校园精神,重视校园和谐人际关系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以此来促进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83.
试论梁漱溟早期文化观的折中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通过对西方、中国、印度三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三路向文化观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并进而指出世界未来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溟这一早期文化观的实质就是折中主义,主要表现在文化起源和演变、文化类型、中国文化出路、终极关怀与现实选择关系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584.
叶国英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1956年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深刻地阐明了建国后毛泽东的文化观,如:历史总是要重视的,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等等,在当今社会仍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5.
山东沂水春秋古墓新出铜盂铭“盂”的上字“滥”,与《说文》表泛滥义之“滥”同形.本文从字形源流关系上证明这个形体是表“监”之本义“以水照影”之义,并从汉字历史发展角度说明它是“监”的繁化异体.从辞例和形制上推测“滥盂”是一种专门用于照影用的水盆,相当于春秋晚期出现的“鉴”. 相似文献
586.
多元文化主义所关注的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是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促进民族文化多元共存与和谐文化建设方面有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对当前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87.
王西里首创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为中国文学的渊源变迁做了系统的梳理。他的儒学观、文字观和民间文学观深受实证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是以西方学术体系为理论基础,运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88.
跨界民族由于在文化渊源上属于同一个民族,在地缘上被分割在不同国家,很容易产生诸多跨界民族问题,基于跨界民族的发展过程而提出的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传统思路,虽然能较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并尽量减少民族问题出现,但由于传统思路忽略对跨界民族的文化差异的尊重,没有重视对其进行"求同存异"文化观的培养,从而增加了国家统一与边疆稳定之间矛盾的可能性,而义务教育的充分发挥则可以有效缓解或解决这个冲突。 相似文献
589.
清嘉庆年间徽州婺源商业存在一种“寄小伙”的合伙过渡形式。大商号所雇用的店官,既携带主家资本贩卖货物,又通过“寄小伙”的形式在婺源亲友同事中募集银钱资本从事生意,并可能向主家转嫁成本。寄小伙银钱的合伙人,不参与经营,其利润由直接经营的合伙人决定,并非按照出资比例分配利润。而寄小伙银钱较多的合伙人,开始主张算账并照本均分利润的权利,这是“寄小伙”向照本分利的典型合伙过渡的反映。婺源有亲友为商人饯行接风的习俗,但它对“寄小伙”的利润分配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90.
典籍英译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林语堂和辜鸿铭两位学贯中西、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基于自身开阔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传统典籍英译实践中,两位大家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有所不同,林语堂倾向于使用保留文化信息的异化策略,而辜鸿铭则喜欢应用删繁就简的归化策略。二者在译作中对中西文化不同的解读思维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辜鸿铭激烈的挞西扬东观念与林语堂面对中西两种文化的中立中庸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两者的翻译策略和文化观截然不同,但都能讲好中国故事。全球化的当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是必然,研究林辜二氏的文化翻译策略与文化观,将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