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4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372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湘西地域文化对于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源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风民俗,还来自于民国湘西政治、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的历史人文环境。他的军人题材作品的创作与民国湘西的筸军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民国筸军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即尚武传统、游侠传统以及游民色彩在沈从文对边地军人的想象中都有所反映。民国筸军文化使沈从文获得了第一个社会身份--军人,继而获得了审美观照人生的独特视角,最后促他形成了对社会人生独有的个人化思考。  相似文献   
662.
中华和谐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对于实现中国和平崛起意义重大。儒家倡导“仁和”为核心的仁爱和谐观,道家崇尚“人和”为特色的自然和谐观,佛教推崇“心和”为境界的和平和谐观,中华和谐文化传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了积极历史作用。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应当深入发掘和充实和谐文化思想,坚持“一元主导,多元辅补;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多元和谐文化观,摆正和处理好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竞争机制与社会和谐、少数与多数、道义与功利、道德与法制等诸多关系,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远大目标提供战略性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663.
664.
论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与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在全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中具有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逐年恶化。因而,必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生态环保法,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由于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是藏族,具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体精神的生态文化观,并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原则为集中体现。因而,在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中,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立法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为主要立法原则,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进行充分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65.
聂友军 《天府新论》2009,(1):148-153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以博学与睿智著称的钱钟书秉承"不隔"的中外文化观;提出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储备、恢宏的视野与纯正的比较理念基础之上的"打通";对种种偏颇保守观念反思后提出不囿于中西町畦,超越了体用之辩的文化会通路径;倡导对话,以期达致异质文化互动中的并存.钱钟书的动态、多元、开放的文化观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通和文化转型提供了颇具借鉴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666.
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内省性,从这种特质的由来,以及中国历代几家词论为例,来看中国传统文艺评论的审美把握方式及把握态度。  相似文献   
667.
“照刷文卷”律是清代监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官员定期检查衙门文书,及时发现违法情形并予以惩罚的形式,起到澄清吏治、提高效率的效果。在制度运作过程中,清朝建立庞大、完善但又繁杂的律例体系,实现了“清代化”,但是也为监察客体肆意“规避”“反制约”提供了依据。清代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以及律例体系的极大发达,并不一定是制度最优化的结果,它可能还是部院衙门、官吏追求私利实施规避行为的法则,是“国家利益”与“衙门利益”甚至“官吏私利”之间博弈的法律形式。  相似文献   
668.
目前学界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成逻辑、主要内容、时代价值和主要特点等方面.为了加强此领域的研究,今后须注重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文献研究,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注重研究习近平对传统文化演变规律的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669.
文化作为民族的根基与血脉,其强弱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文化发展进程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由来已久,如果从彻底与猛烈的程度开始算起,当始于20世纪初。平心而论,这种批判与反思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包括文化自身都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作用。我们现在既处于一个新时期,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阐述了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其中,“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成为新时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性原则和思想,也是学校德育改革科学定位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70.
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真正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已有“数学文化”的涵义可概括为基于学科主义立场的“事实覆盖”型数学文化观,不适应“素养培育为本”的数学学科教育实践要求,因此需要重新解读“数学文化”的涵义。杜威提出的文化定义代表了一种基于教育学立场的“理解取向”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具有三方面的特点:(1)文化是“三元合一”的;(2)文化是理解取向的;(3)文化是动态发展的。以“理解取向”文化观为指导,可以把“数学文化”解读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观点、精神等数学观念意义,并内化为数学素养,这种数学理解的过程和结果统称为数学文化。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文化”具有三种层次结构:第一层次,是从经验感受到数学认识模式的“数学明理化理解”;第二层次,是从数学认识到数学理性模式的“数学理性化理解”;第三层次,是从数学理性到数学悟性模式的“数学道理化理解”。教师应树立数学课堂才是“数学文化”主阵地的意识,积极探索“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发挥数学育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