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9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17篇 |
理论方法论 | 34篇 |
综合类 | 374篇 |
社会学 | 15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洪仁玕和冯桂芬能够分别从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和晚清封建政权的立场上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具有时代性和综合性。他们的思想代表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前夕中西文化观的最高水平,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潮和戊戌维新思潮的先导。 相似文献
82.
83.
在传统与现代的两难中寻求新路--由中西文化比较试析梁漱溟的法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把"法"作为文化的现象之一,通过中西文化的分析比较,对中西的法文化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试图在近代中国传统与现代的两难境地中寻求既适应中国民族文化特点又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趋势的新路.他的这一探索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本以失败告终,但对于今天的现代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不应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4.
杨锦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中体西用”在历史上主要是作为一种新文化观而出现的,其实质在于突破“夷夏之辨”的束缚、重新定位中西文化,重心在于引进西学。这一特点使“中体西用”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内在的活力,处于动态演化之中。论者对西学之“本”的积极探讨,使“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终于导致了“中体西用”这一论式的分化 相似文献
85.
李元元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2):65-67
美国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罗蒂提出的"后哲学文化"理论,宣称传统哲学终结的同时提出了在后哲学文化中一个新的哲学形象.在罗蒂所倡导的这样一种开放、宽容、平等的"后哲学文化"中,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哲学家、科学、科学家及真理问题等失去了其"大写"的意义,随之我们的文化形态也发生了一种重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86.
赵丽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3(4):1-2
邓小平文化观研究初始于1993-1994年《邓小平文集》(1-3卷)的全部出齐,发展于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深入于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新概括。在这三个过程中,学术界对邓小平的文化概念、文化范式、文化观的内容与特点,尤其是江泽民对邓小平文化观的继承发展的比较分析等诸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乏新且深刻的见解,但也有不少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7.
张鹏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63-66
禅宗文化追求“物之精也”的直觉与意念性言说,蕴含“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禅意静思和悟化“无知之知”、“无言之言”的精神皈依。为此,禅宗哲学崇尚诗禅兼具的“悟”的思维范式、诗境营造和欣赏体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88.
中国自由主义产生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最为深重之时,中国自由主义者在道德热情与逻辑理性的张力与矛盾中,批判传统以扫清救国建国的障碍,倡导自由民主以启智救世,苦心探索,呼号于世.但理论与现实层面的双重困境致使自由民主的价值诉求沦为空洞的口号,无法真正落实.严复、胡适、殷海光以及林毓生、张灏等中国四代自由主义者历经近一个世纪的艰苦探索,从对传统的拒斥、疏离走向反省和认同,逐渐走上一条理性沟通的新路,昭示出中国自由主义传统文化观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9.
90.
吴趼人文化观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1,38(4)
吴趼人文化观的构成是多层面的 ,从其发生和发展来看 ,它以体认“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为起点 ,以接受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的思想为中介 ,在吸收和批判西方文化思想的过程中 ,表现出对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在探索中国未来的道路时 ,其文化观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各种思想的交锋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是其小说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