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45篇
  免费   686篇
  国内免费   114篇
管理学   224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413篇
人才学   272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6545篇
理论方法论   1041篇
综合类   13585篇
社会学   1398篇
统计学   46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312篇
  2022年   265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411篇
  2019年   413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341篇
  2016年   414篇
  2015年   740篇
  2014年   1495篇
  2013年   1438篇
  2012年   1707篇
  2011年   2284篇
  2010年   2091篇
  2009年   1600篇
  2008年   1640篇
  2007年   1480篇
  2006年   1297篇
  2005年   1077篇
  2004年   1032篇
  2003年   960篇
  2002年   838篇
  2001年   666篇
  2000年   534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丁文 《云梦学刊》2007,28(3):32-36
吴福辉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学术小品,显示出他对研究对象新旧驳杂特质的把握能力与体察同情;其在海派文学研究领域内的沉潜与拓展历程,展示出一位学人如何“寻找自我”的经历,吴福辉的个案为深入了解20世纪80年代学者这一特定时代中特定一群的独特价值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12.
文学空间来源于生活空间,文学空间是生活空间的变型、转化和升华。生活空间要转化成文学空间必须经过作家的遴选、厘定和创造并且包蕴着作家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人文观。"空间理论"立足于从生活空间向文学空间的过渡,充分发掘作家的空间想象方式及其表现手段,探讨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规律和价值取舍。  相似文献   
113.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学科设置,社会科学包括24个学科,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国内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大多被束之高阁、高校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授们还在努力完成那些社会利用率较低的项目时,美国的人类学家却因为其成果被"过分利用"而向白宫叫板--抗议美国政府向阿富汗与伊拉克的战斗部队派遣人类学家以协助其执行任务.  相似文献   
114.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承接着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现代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古典审美思想和美学诉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而作为新的审美诉求的现代性质素始终没有得到健康持续的培育,这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较浓的载道性、外向功利性和正剧色彩三大古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5.
韩愈认为文和道是同等重要而又彼此独立的,各有其不可替代之价值。朱熹从理学出发,以文道一元说取代了韩愈的文道二元说,认为文与道不可割裂,且文从属于道。在对韩文的评论中,朱熹深入阐发了其风格高、变、正、阔、雄的特点,但仍对其重文辞而不悟于道表示惋惜。  相似文献   
116.
在我们对抗战时期文学的集体记忆中,抗战是其主旋律,但集体记忆之外,还有着个人记忆的狂欢.从空间层面来说,它们叙述的是炮火之下的凡俗人生,代表作家有张爱玲、梅娘等;从时间层面来讲,它们叙述的是现实之外的过去时光,尤其是童年时光,代表作家有萧红、骆宾基、师陀等.这两类叙事的独特价值在于坚守了个人体验与人性关怀的文学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7.
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肯定杰出成果、引导世界文学发展方向上功不可没,它无形中已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参照系,但其中也颇有争议之处,每个时期的评奖标准有很大差异。回顾评奖的历史,追寻其原因,对文学创作和美学标准的探索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8.
鲁迅的文学是适合现代中国人文化需要的文学,他打破传统的手法和思想,以现代人的思想写出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章从三方面来论述鲁迅文学的现代性激越而深沉的审美特征;最浓厚而又最具现代色调的悲剧意识;象征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19.
以古代文学的典型判逆女性形象为依据,以社会发展、文化演进和妇女解放为历史背景,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之女性角色、女性精神追求的变化及文化意义,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妇女解放的发展趋势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探索文学可谓成绩斐然。在对其崛起的理论机缘和繁荣局面进行全面回顾的同时,从其对题材领域的拓展、生活本质的开掘以及对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肯定了其维持文学创作生态平衡的价值,以及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文学繁荣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