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971篇 |
免费 | 496篇 |
国内免费 | 12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6篇 |
劳动科学 | 15篇 |
民族学 | 414篇 |
人才学 | 314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6671篇 |
理论方法论 | 1020篇 |
综合类 | 14421篇 |
社会学 | 1449篇 |
统计学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309篇 |
2022年 | 352篇 |
2021年 | 422篇 |
2020年 | 466篇 |
2019年 | 390篇 |
2018年 | 198篇 |
2017年 | 307篇 |
2016年 | 369篇 |
2015年 | 688篇 |
2014年 | 1472篇 |
2013年 | 1380篇 |
2012年 | 1611篇 |
2011年 | 2243篇 |
2010年 | 2052篇 |
2009年 | 1564篇 |
2008年 | 1630篇 |
2007年 | 1459篇 |
2006年 | 1290篇 |
2005年 | 1139篇 |
2004年 | 1040篇 |
2003年 | 985篇 |
2002年 | 895篇 |
2001年 | 717篇 |
2000年 | 567篇 |
1999年 | 288篇 |
1998年 | 195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105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马立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3):15-19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承接着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现代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古典审美思想和美学诉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而作为新的审美诉求的现代性质素始终没有得到健康持续的培育,这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较浓的载道性、外向功利性和正剧色彩三大古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2.
一般的教科书和语法学书中,对量词主要讲它的分类、语法特点。但从整体而言,量词丰富是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一大特点。在实际运用中,量词用得非常普遍,也很生动,因而现代研究探讨量词的特点、功能、作用的文章不少。有的谈量词的分类;有的谈量词的语法功能;有的具体到物量词中的个体量词或借用量词;有的谈动量词;有的谈量词的修辞效果等等。而本文主要想立足于整个量词,尝试运用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和古代汉语)的角度来探究量词。 相似文献
23.
许家星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6-19
韩愈认为文和道是同等重要而又彼此独立的,各有其不可替代之价值。朱熹从理学出发,以文道一元说取代了韩愈的文道二元说,认为文与道不可割裂,且文从属于道。在对韩文的评论中,朱熹深入阐发了其风格高、变、正、阔、雄的特点,但仍对其重文辞而不悟于道表示惋惜。 相似文献
24.
郑炀和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5):54-57
鲁迅的文学是适合现代中国人文化需要的文学,他打破传统的手法和思想,以现代人的思想写出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章从三方面来论述鲁迅文学的现代性激越而深沉的审美特征;最浓厚而又最具现代色调的悲剧意识;象征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5.
张吕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59-62
该文重温20世纪50年代边疆文学的代表作《军队的女儿》,以此探讨50至60年代边疆文学对青年支边那段历史的时代书写与个性追求而呈现的审美特征。以此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历史、个人与集体、宏大叙事与个性写作之间种种复杂关系,尤其是挖掘边疆文学因独特的政治背景、地域特色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6.
先秦两汉文学中出现的伐树折枝事象 ,往往渗透文人的生命理念。人们是从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出发去沟通人和树 ,用生命能量转换的观念去表现从树木到器具的变化。在出现伐树折枝事象的作品中 ,有的是表现道家的生命观 ,有的是展示儒家的价值观 ,尽管立足的基点不同 ,但都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关爱。乐器赋所表现的生命能量的转换 ,显示出前后一致的属性 相似文献
27.
28.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的浪漫主义有继承(如浪漫主义精神),有发展(如某些浪漫主义手法),也有扬弃(如“夸诞”),从而形成了自己一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而这种“同”和“异”又自有其社会原因、思想原因和文学意识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9.
商国君 《社会观察(上海)》2005,(11):61-61
文学的雅、俗之辩是一个老话题.新武侠小说的出现与流行又使人们重新瞩目这一话题.但在以往的论辩中似乎极少将其看成是一个。历史问题”——即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更未能从传统文化运作方式的角度来考察。事实上.文学的雅与俗是历史的.更是文化的,只有明确了文学雅、俗之分的历史过程与文化机制,才能更清楚地定义雅、俗文学。 相似文献
30.
刘起林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4):114-115
从文学事件及其社会历史影响的角度来看,对于"萧也牧创作倾向"和他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要害在于开了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文化问题政治化解决的先例.这一点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从精神文化史的角度看,"萧也牧创作倾向"的相关作品以及对它们批判和鸣冤叫屈等一系列历史现象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被忽略了的悲剧性的意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