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14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106篇
管理学   210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371篇
人才学   26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6105篇
理论方法论   946篇
综合类   12453篇
社会学   1329篇
统计学   46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66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349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616篇
  2014年   1349篇
  2013年   1271篇
  2012年   1457篇
  2011年   2095篇
  2010年   1910篇
  2009年   1418篇
  2008年   1433篇
  2007年   1290篇
  2006年   1130篇
  2005年   980篇
  2004年   918篇
  2003年   862篇
  2002年   766篇
  2001年   611篇
  2000年   488篇
  1999年   240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近代以来,在科学技术对现代文明影响愈加深远的趋势之下,文学与自然科学的互渗与交锋变得更加显著,现从两者的差异性、互渗性、交锋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12.
性爱文学:在中西比较中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爱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形式.性爱文明的缔建取决于一个成熟、健全的文化语境与发展机制.中、西性爱文化呈现出不同本色和发展进程:前者基本上是在道德意识形态严格制导下的一种单线延展,后者则是在或对立并举、或抑扬有致、或多元兼蓄的形态中发展."性爱"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西方的性爱文学创作往往超逸出既定文化的视域、在符合文学创作本质的方式中不断调整、演变并在一种颇具变革性张力的形态中运行.中国性爱文学则基本与性爱文化取同步发展态势,具体呈现出明清之前、明清之际、20世纪初期和末期等三个不同阶段.从共通性层面审视,中、西性爱文学可分为激情之性爱、浪漫之性爱、融汇之性爱、异化之性爱、不伦之性爱等五种叙事类型,文章对此进行了艺术评析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913.
文学的本质是诗性的,对于文学的任何一种发现与追问,都必须回到文学的诗性本质上来,并真正"为了文学的目的"来面对文学.因此,在文学疆界不断扩大的今天,中国文学的"诗性批评"传统,对打破唯科学主义思维,真正回归文学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更加有着充分的可借鉴、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14.
族裔散居理论是20世纪九十年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社会和经济的跨学科理论,主要研究身份政治、归化、双重意识等问题.作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术语和概念,引起了当下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这一理论进行简要讨论的同时,探讨一下其应用于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15.
文章从"旅行"的文化特质分析入手,指出在人类的旅行情结中,人类始终处于一种"在途中"的追求"再生"的状态,旅行中的获得使得人类得以超越,从而顺利地实现人与存在的对话.而文学翻译实践,随着语言自身的发展和意义阐释的无限性,遭遇着无定译的宿命,而究其实质,文学翻译就是文本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从一种语言文化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超越.从哲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实践与旅行具有极大的象似性.  相似文献   
916.
消费社会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带来两种相反的趋向:一方面是物质消费领域的审美化和精神化:另一方面是精神领域的商品化和物态化.因此,消费社会中的消费文学也呈现出相应的两种状态:第一,可以指作为其他商品的修饰功能而存在;第二,也可以指独立地作为商品而存在,完全认同商品的交换和消费规则,并以资本盈利增值为根本目标.从古代到近现代,再到当代,消费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相似文献   
917.
中国文化核心是儒家精神.以"内圣外王"思想、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精神,作用在文学上,使中国文学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日本文化核心是以"神道"为主干和有选择地融会了佛教的宗教精神.根植于宗教文化的日本文学注重情趣,欣赏超然的文学,突出个人表达和内心告白,忽视文学功利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18.
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不断拓展,中国与东欧国家文学交流史研究开始引起关注,沿用传统的“东欧文学”称谓,以地邻关系为纽带,将位于中欧和东南欧巴尔干半岛、曾属于相同政治体制的若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集中探讨它们与中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历史,在学理上能否成立,具有怎样的学术意义和内涵,在研究方法和阐释策略上当如何把握,是需要深入思考和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19.
梳理和反思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学本体论思潮,可以发现其不足在于,对本体论概念使用的随意和缺乏界定,甚至出现逻辑混乱,以至于在具体研究中常把认识论问题与本体论问题混淆.其中问题的症结点源自对文学本体"是什么"的提问方式,所谓文学之本体不能落于"什么"上,文学本体论亟需"正名",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构文学本体论,必须走超越形而上学之路.  相似文献   
920.
<吴越春秋>作者运用史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审美形象的过程.其方法有四种:1.传闻异辞,择善而从;2.博采史料,重新组合;3.曲意改铸,移花接木;4.点染生发,踵事增华.作者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服从作品整体的艺术构思,对历史事实进行具体的审美把握,用审美理想之虚驾驭史籍材料之实,经过艺术的想象和概括去创作.这种叙事手法,已经从历史领域跨入了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