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14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106篇
管理学   210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371篇
人才学   26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6105篇
理论方法论   946篇
综合类   12453篇
社会学   1329篇
统计学   46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66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349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616篇
  2014年   1349篇
  2013年   1271篇
  2012年   1457篇
  2011年   2095篇
  2010年   1910篇
  2009年   1418篇
  2008年   1433篇
  2007年   1290篇
  2006年   1130篇
  2005年   980篇
  2004年   918篇
  2003年   862篇
  2002年   766篇
  2001年   611篇
  2000年   488篇
  1999年   240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派起始于五四时期的"流亡文学",它是当时较为成型的小说流派.从20世纪20年代"地方色彩"不一的"乡土小说派"到30年代的"京派",表现了乡土小说创作审美化倾向的提升和地域化方向的发展,后来的"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的出现及其显著影响,更加体现了审美化、地域化是乡土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22.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榕的作品反复体现了他对传统犹太宗教伦理的矛盾和困惑.<傻瓜吉姆佩尔>和<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体现了多元化家庭宗教环境和斯宾诺莎学说对他的影响,并揭示了辛格心中的两个迦南:精神层面上的迦南和世俗层面上的迦南.  相似文献   
923.
刘邦奎  周丽 《船山学刊》2008,(4):186-190
20世纪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论争是抗战时期政治意识形态渗透下的一场非纯文学问题之争,它的兴起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和时代需要,同时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本文回溯论争要点,结合实践情况,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从追求文学民族化的视角总结和反思了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924.
扎西东珠 《兰州学刊》2008,(7):187-188,186
文章从五个方面简述了《格萨尔》的现实意义。而其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旨在探索:从具有共性的翻译实践中“生成”的翻译理论,到需要突出“个性”的《格萨尔》文学翻译实践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25.
张丽华 《云梦学刊》2008,29(3):13-16
"海外汉学"最终仍是植根于"海外"的汉学,其问题意识与学术理路,必须置身于各自所属的学术与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在一个学术全球化的时代里,本国文学研究必须建立自身完足的主体性,才能与"海外汉学"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926.
汤奇云 《云梦学刊》2008,29(1):156-157
立足于现代性价值内涵,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重新认知与解读.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重写文学史"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型后主流学界所采用的研究思路与方式.这样做,有着显而易见的三个好处:一是明确了20世纪文学的现代性属性,为中国现代文学"正名";二是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张完整的百年文学史的"地图":三是赋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种紧贴时代思潮的现实意义,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本身也实现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27.
黑龙江学人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1):F0002-F0002
陈文新,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文论丛》副主编,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明代诗学》、《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等。主编国家重点图书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明文学部二》和大型图书《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等。  相似文献   
928.
通过聚焦与解读梅娘在东北沦陷区文坛上留下的小说文本,我们可以还原出梅娘小说叙事主题的两重基调:对于底层民生的关注与书写;对于女性命运的体察与刻画.这两项主题在她创作的初期就彰显出来,并在随后保持交错演进,共生互渗的形态,协力传达出梅娘人文关怀、女性关怀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929.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有人翻译成"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关系"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互文性"诞生于1960年代,"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1].  相似文献   
93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