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70篇
  免费   524篇
  国内免费   108篇
管理学   314篇
劳动科学   20篇
民族学   393篇
人才学   315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6234篇
理论方法论   983篇
综合类   12946篇
社会学   1516篇
统计学   70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348篇
  2015年   644篇
  2014年   1428篇
  2013年   1334篇
  2012年   1525篇
  2011年   2201篇
  2010年   2032篇
  2009年   1523篇
  2008年   1553篇
  2007年   1354篇
  2006年   1188篇
  2005年   1038篇
  2004年   927篇
  2003年   869篇
  2002年   786篇
  2001年   619篇
  2000年   495篇
  1999年   247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灾异观念是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内容,唐人因为推崇汉朝,对来自汉朝的思想观念接受较多,灾异观念在唐代甚为流行,其表现形式与汉朝略有不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论、对策和诗歌中,该观念对唐代文学的作用小于瑞应和封禅。  相似文献   
82.
一般认为,文学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可分为两种: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前者即“异化”,后者即“归化”。异化论与归化论似乎不可调和,而实际上,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异化,也不会有绝对的归化。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中文化杂合的必然,文化杂合具有抵抗强势文化的积极意义。异质文化在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时的兼容与杂合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实例,说明了除异化与归化之外,文化杂合也是文学翻译中处理文化问题的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83.
古代文学作为历史产物的优秀作品,不因时代的变迁、读者对象的不同而减弱其艺术魅力或丧失生命力。古代作品的内涵愈丰富、艺术愈精美,则其超时代、超阶级的感应力愈大。感应力愈强,则拓展读者的层面愈阔,接受者愈众。古代作品对现代人来说,因时变势异,从思想内容、名物典故、山川地理、典章制度到价值观、审美观、心理状态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媒介手段由古汉语(文言文)到现代汉语(白话文)这之间虽有承传关系,但二者差异很大,今人要阅读古代作品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语言隔阂”,这就出现了为鉴赏文本创造条件的注解、疏证、笺说…  相似文献   
84.
新时期陕西文学特色鲜明:除了内容上作家们对积淀深厚的黄土地农耕文化的深刻把握以外,在表现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对中国古代传奇性手法的创新运用;作家们通过传奇与历史典藉的粘贴,传奇与通俗性的并轨,形成了表达方式的可信性:在故事情节的创构上,作家们以巧取胜,创造出离奇合理的审美效果,通过夸张变形,渲染出超常规的艺术境界,取得了出入预料的艺术效果;与传统的传奇手法的“内容则为大众的情绪与思想”更为丰富,陕西作家注重文学与时代的联结,使传奇与侠义、传奇与救世理想在新时期文学中形成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意蕴阐释。  相似文献   
85.
文章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话语范型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重大转型,即由八十年代的以启蒙主义作为价值准则的"现代化"到九十年代对"现代性"进行全面反思的"文学现代性"。这一转型意味着我们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价值评判更趋多元化,有助于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去揭示现代文学中一度"被压抑的现代性",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现代性"话语的遮蔽性,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一定要考虑到它发生的特殊语境、历史进程的具体性和文学文本所呈现的复杂、多样甚至悖论性的"现代性"内涵。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分析,论证文学翻译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再创作。无论是创作冲动、艺术构思,还是艺术表达,文学翻译与艺术创作都具备同一性。但是两者并非完全相同,文学翻译受到原作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提倡创造性翻译,以实现译者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87.
新时期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内容、形式上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其意义上的虚空和内容上的故事化、传奇化的走向,使寻根文学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片面和形式。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化的“根”的夸张、放大式的集中写照,在充分展示民族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后殖民主义文化景观”的出现,最终使得8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的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88.
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心灵嬗变的轨迹与留学生文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她的心灵经历了"依附过美国而终于对美国失望,投奔台湾而终于与台湾离异,疑惧大陆而终于对新中国认同"的嬗变历程。因此作家笔下的留学生文学既抒写了"无根的一代"的苦闷与寂寞,再现了他们迷惑与彷徨的心境,又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归依的情思和要写出硅谷新一代移民的新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89.
如果说性爱是两情相悦的极点,那么在表达爱意的过程中,人们都会渴望彼此可以倾注身心地投入。女人永远都会被男人的温存和体贴所摧毁.在男人充满柔情的爱抚中,自己一点点地感觉到融入和溶化,于是女人得到了满足。关于这样的感受.其实男人也是有所期待的。他们同样需要女人那种与生俱来的温柔,需要女人的爱抚来照顾他们的肌肤.来触发他们的性感觉。很多女性以为男人只要实施完性行为,只要在最后达到高潮就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至于女人们所看重的亲吻和抚摸.男人则没有耐心去体验,其实这是对男人性心理的一种误解。因为在关于性心理的调查中希望被女人爱抚的男性比例非常大。因为他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女人的细腻和母性,可以使男人在展现强悍的同时满足自已同样需要呵护的心理。  相似文献   
90.
德国植物病理学家施特芬·舒茨及其同事注意到,在森林火灾发生前,大多数昆虫都感受到危险,纷纷逃离。只有喜火的松树黑吉丁虫例外,因为生长在昆虫头上的两只小触角,已超前嗅到了林中传出的烟火气味。它们能从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赶过来,以便在刚烧焦的松树上产卵、孵化幼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