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7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少数在国内外都享有高知名度的作家,而美国又是其作品传播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英语国家。余华在美国的译介研究既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西方被接受的重要代表。美国对余华的译介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持续至今并达到高潮,呈现出译本数量多且形式多样、译介途径多元化、译介载体权威性、传播时间久、译本间隔时间短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及余华作品在美国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西渐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叫做"文化传承与创新".我个人对这句话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以往很多年,我们中国只讲创新,不讲传承,带来的偏差之大,已到了误导性的地步.可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个概念的提出,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成为一种启发.误差太大的方向标是时候重新调整了.  相似文献   
13.
与内地比,云南儿童文学在文学视野、表现内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和云南民间文学对云南儿童文学创作的文化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以云南民间文学与云南儿童文学的关系为视点,可以探寻并透视出云南民族文化与云南儿童文学的血缘关系.考察民间文学对云南儿童文学的当代影响,从而思考作为民族文化大省的云南儿童文学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坚守自身民族特性,体现时代性及如何具有世界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作楫先生是山西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德高望重的诗人、作家.他从1942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忧郁>、<汾河春光>、<马作楫诗选>、<无弦琴>、<怀念>等诗集.他的诗文激情充沛、格调清新,艺术个性鲜明.  相似文献   
15.
叶灵凤(1905~1975),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算得上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名人,尽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他的“历史问题”,也由于他早年(1938)移居香港,人们(特别是在内地)很少提到他。后人对他的定位是画家、作家和藏书家,但后两个身份显然更为人所知。作为作家,他很早就开始写小说,创办过文学刊物《戈壁》,柳亚子当年写过5首七言绝句,每首咏两人,在这10人中,叶灵凤和潘汉年为一组,与鲁迅、柔石、郭沫若、丁玲、胡也频等排列在一起,他在文学界的名气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郭宝亮:王蒙先生,您的<王蒙自传>的前两部<半生多事>和<大块文章>已经出版,在文学界乃至社会上都引起极大反响,今天,咱们就从您的自传谈起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罗伯特·温德(Robert Winter)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几乎不被大众知晓。他曾与吴宓、叶公超、陈福田共事,闻一多、费正清、李约瑟引为挚友,一代学人季羡林、李赋宁、杨绛、何兆武皆曾亲炙其学。其学生也包括王佐良、许国璋、周珊凤等中国外文学界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8.
西方作家在中国的域外传记书写是中国文学界与传记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类传记是在“西学东渐”、中西交融的基础上诞生的,现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这类传记的审美价值与人文思想内涵明显地带有中西传记、中西文学观念之间相互碰撞、冲突和交融的痕迹。这类传记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中国传记和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从深层意义上揭示了合理的对外文化交流政策、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对中西文化、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某杂志2005年第8期刊载的<谈请示标题中请求类动词的使用>一文(以下简称<谈>文),再次提出了请示标题能否使用"请"、"请求、"申请"之类动词的问题.<谈>文中说:"……这在公文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而有关的法规和规章中,对此并无明确的要求,因之,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为,公文学界有不同看法这是事实.  相似文献   
20.
正甘肃人把雷达当甘肃人,其实陕西人把雷达当陕西人。陕西文学界的,或非文学界的人都对雷达特别亲切。如果陕西人在北京请人,那里面肯定要请到雷达。但实际上人家生在甘肃,工作在北京,一份感情分给陕西,说是甘肃的,也是陕西的,是西北的,更是中国的。因为前面大家都谈了,几个大评论家都评价了雷达的评论,围绕一个作家来讲这个话吧,我只能谈些印象。学术上、概括上这方面我都达不到,只能谈一些自己和他交往的印象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