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11篇 |
免费 | 221篇 |
国内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77篇 |
劳动科学 | 45篇 |
民族学 | 304篇 |
人才学 | 148篇 |
人口学 | 143篇 |
丛书文集 | 2811篇 |
理论方法论 | 646篇 |
综合类 | 5141篇 |
社会学 | 760篇 |
统计学 | 23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80篇 |
2023年 | 395篇 |
2022年 | 307篇 |
2021年 | 377篇 |
2020年 | 340篇 |
2019年 | 265篇 |
2018年 | 113篇 |
2017年 | 170篇 |
2016年 | 241篇 |
2015年 | 402篇 |
2014年 | 904篇 |
2013年 | 816篇 |
2012年 | 689篇 |
2011年 | 733篇 |
2010年 | 684篇 |
2009年 | 708篇 |
2008年 | 955篇 |
2007年 | 564篇 |
2006年 | 510篇 |
2005年 | 437篇 |
2004年 | 327篇 |
2003年 | 323篇 |
2002年 | 250篇 |
2001年 | 188篇 |
2000年 | 176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西方思潮的冲击是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中体西用、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是近现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回应模式,其共同症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今天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建设,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广泛吸收西方、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从时代出发,综合创新,建立一种既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又对世界具有引领功能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2.
“黑龙江流域文明”概念的提出虽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研究实践却肇始于19世纪中期。中外学者从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以及民俗学等多重视角对黑龙江流域文明进行探索,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尤其是清代学人吴大潋、胡省三与曹廷杰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的研究,其意义更为重大,如果没有这些学术积淀,今天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则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文明小城镇创建活动的开展,对于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当前各地文明创建形势呈现出创建动力日渐增大、创建趋势日益鲜明、创建策略日臻科学的发展态势,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4.
105.
高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1):222-234+240
儒家经典最初如何走进欧洲社会视野,不仅是百年来中欧哲学交流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也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促进中国传统优秀核心价值观海外译介与传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从儒学初传的历史背景看,波塞维诺印本所收录的罗明坚拉丁文手稿乃是首次呈现于欧洲社会的译本形态。然而,通过拉丁原文语境的分析可以发现,波塞维诺印本与罗明坚原稿存在重要的译介策略的分歧。罗明坚译稿展示出“儒耶协同”的诠释倾向,而波塞维诺印本则有较明显的“援儒入耶”的译介立场。两种译介策略的差别不仅仅是术语文法层面的分别,更透露出儒学首次进入欧洲视野时西方基督教神学传统的复杂应对心态与诠释方式。然而,无论罗明坚的“儒耶协同”还是波塞维诺的“援儒入耶”,这两种诠释方案均对当前中华经典外译事业具有重要镜鉴价值,即文化传播需要首先考虑异域读者信仰心态并进行处境化语境转型,在此基础上凸显儒家核心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产生信仰共鸣,继而推进中国传统信仰价值在海外的深层次传播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6.
数字技术的创新演进和深入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并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对话有新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万物互联性也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塑了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民众生活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7.
环境执法体制是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管理体制三个维度出发,文章认为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历经探索起步时期的三废管理、继承发展时期的环境监理、渐进调适时期的环境监察与创新完善时期的环境执法四个阶段。此中,环境执法体制在改革主线上呈现强化监督与推动综合执法特征,在改革过程上呈现“间断—均衡”演进特征,在改革模式上呈现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结合特征,在改革趋势上呈现专业化、独立化和法治化特征。基于已有理论和改革实践,文章建立了解构制度变迁的“社会情境—参与者网络—制度系统”框架,研究发现社会情境的外部干预、参与者网络的内部博弈以及制度系统的结构性影响共同构成了环境执法体制改革演进的多重逻辑。文章有利于加深对环境执法体制改革的学术理解,同时为环境执法体制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8.
“文明”是标志人类进步状态的概念,是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积极成果的整体性概括和正面性评价。“文明形态”既可以在时间向度上指称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文明样态,也可以在空间向度上指称人类不同地域呈现的文明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它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进行的文明创造,传承了中华文明基因并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体。它作为世界上一种新近出现并独具特色的文明新形态,不是单一而典型的文明形态,而是复杂的“非典型性”文明形态,必须用中华文明、现代化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多重维度来综合把握。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现代化文明的超越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并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虽已形成,但尚在发展中,将会在未来显现出更清晰轮廓和更成熟样态。 相似文献
109.
行政文明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行政文明建设必须首先树立科学的行政文明主体观念。行政文明主体观念主要包括行政科学观、行政平等观、行政法制观、行政民主观、行政效率观等等。科学的行政文明主体观念是行政工作的指导,也是搞好行政文明建设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0.
裴赞芬与宋杉岐的学术专著——《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系从现代政治学与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的学术著作.全书30万字,除《绪论》外,分八章探讨了李大钊的政党观、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李大钊与北方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李大钊与国共合作、李大钊与共产国际、李大钊最后的革命实践以及李大钊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启示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