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1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11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93篇 |
理论方法论 | 20篇 |
综合类 | 206篇 |
社会学 | 24篇 |
统计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康响英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50-52
在女性主义语言研究理论指导下 ,从英语中语言性别差异的角度 ,运用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Leech)的会话“礼貌原则”及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 (H·P·Grice)的“合作原则”进行观照 ,《远离尘嚣》中的女主人公芭斯希芭并非放荡轻浮之流 ,而是一位敢做敢爱的善良女性 相似文献
52.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伊厄棣斯是亨利克·易卜生早期浪漫剧《海尔格伦的海盗》中的女主人公。作者运用挪威海地理意象,与伊厄棣斯的性格特征相互映衬,塑造了其勇于反抗、向往自由的海洋性格。这种海洋性格具有双重审美意义:一方面伊厄棣斯积极反抗并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又消极自恋并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53.
54.
宋德发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597-599
厄普代克长篇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重构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颠覆了后者中的人物关系,把“被说者”变为“说者”,“说者”变成了“被说者”,从而传达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作家对历史、善恶尤其是女性问题所做的辩证性思考。 相似文献
55.
郭洁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34-35
企业价值是企业在市场中交易的定价基础,现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大多仅考虑企业资产现值和未来收益现值,而忽视未来投资时机的最优选择问题.而实物期权方法是对传统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该方法把企业的未来投资机会看作一种实物期权,把企业的总资产看作标的资产,把企业的负债看作期权的执行价格,综合确定企业的评估价值,从而在定性分析企业价值上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6.
57.
尽管亚当.斯密在两个多世纪前就揭示了市场运行的基本原理,并建立起对自由市场的基本的信仰体系,然而这种信仰不但没有随着市场给人们带来的整整一个半世纪的巨大成就而变得更加坚定,相反,它在本世纪面临了空前的挑战,甚至在某段时间里处于危险的境地。乔治·斯蒂格勒, 相似文献
58.
斯达尔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在批判新古典主义教条和吸收卢梭浪漫主义思想、德国浪漫主义因素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浪漫主义理论。她认为人类和文学会日臻完美,追求个性的自由以及情感的张扬,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空间。 相似文献
59.
蒯因将认识论自然化之后被人质疑为他只关心心理学,因此他的认识论是一种纯粹的描述论,等等。事实上,蒯因自然主义形而上学是对传统认识论的规范的重构,而非描述性的;更确切地讲,它是一种逻辑斯蒂主义的理性重构:首先,它用数理逻辑的语言框架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至于何物存在于这个世界由“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项的值”“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等逻辑原则决定,因此蒯因以自己建构的存在论解构了以往的存在论;其次,它构建的逻辑世界也就是认知世界,即科学活动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体系是一个纯粹的语句系统,其边缘是观察句,中心是恒久句,追求语义的精确性、一致性。这一切均属于蒯因对传统哲学的理性重构,它在本质上是规范的,而蒯因真正的哲学兴趣也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60.
张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40-42,70
《红字》的读者深受霍桑对三位主角截然不同的描写影响,认为齐灵渥斯是罪恶最深厚的罪人,而他的诸多正常人的权利及人性需求却一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由于霍桑矛盾而狭隘的宗教观,以及他对该人物存在一定的偏见,从而形成了笔下丑恶的魔鬼:齐灵渥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