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84篇 |
免费 | 97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11篇 |
劳动科学 | 11篇 |
民族学 | 159篇 |
人才学 | 117篇 |
人口学 | 20篇 |
丛书文集 | 800篇 |
理论方法论 | 174篇 |
综合类 | 1779篇 |
社会学 | 242篇 |
统计学 | 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119篇 |
2019年 | 103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161篇 |
2014年 | 297篇 |
2013年 | 219篇 |
2012年 | 207篇 |
2011年 | 259篇 |
2010年 | 213篇 |
2009年 | 237篇 |
2008年 | 291篇 |
2007年 | 195篇 |
2006年 | 136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王灼的《碧鸡漫志》是我国一部重要的音乐文学的历史文献 ,作者旨在探索唐宋燕乐歌辞的演变过程。虽然王灼在观念上具有复古意识和儒家雅正美学观念 ,但他更注重音乐文学发展变化的现实 ,具有历史的观照态度 ,而且见到了音乐文学发展的客观趋势 ,因而所作出的论断有很大的学术意义。现在我们研究中国音乐文学史时 ,《碧鸡漫志》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2.
有关元稹几个问题的新考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文坛元白并称,但对元稹的研究历来萧条得多,以致使一些基本问题长时期未得到解决,如所谓元稹初仕于河东或河中,其实是子虚乌有;所谓段氏志的不同“版本”意味着元稹品行低劣,其实不过是用“邻人偷斧”的眼光看问题的结果;所谓元稹拜相前后曾移居安仁里,其实是误信了《唐诗纪事》、《云溪友议》误合元稹与元载为一人的记载;所谓元稹《除夜酬乐天》作于长庆三年,其实应作于大和二年;所谓《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作于长庆元年十月后,其实应作于十月前。澄清事实真相,将有助于促进元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3.
20世纪初在西方地理学“情感转向”的背景下情感地理学研究兴起,重点关注情感对空间和社会的塑造,但并未在国内引起重视且缺乏将其与中国背景结合的深入探讨。在情感地理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将2000—2022年国内外有关情感地理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并在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中国乡村情感地理研究。研究发现:(1)情感地理是一门立足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研究对象是人、情感、地方三者之间的关联;(2)情感地理演化分为着重关注情感(2000—2009年)、情感联结群体扩展(2010—2016年)和情感跨学科多元融合(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3)2017年后情感地理研究关注微观人际互动、中观社团组织和宏观地区全球三个层面,其中,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如地缘政治、资源冲突、弱势群体等,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地的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等。研究表明,未来需重视情感地理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研究,与乡村地理学共同构建中国情感地理体系,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94.
刘艳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2):93-98
清代记录东林书院历史的志书有两种,一为由严瑴编、高世泰续编于康熙年间刊刻之《东林书院志》,一为高廷珍等编雍正年间刊刻之《东林书院志》。两部志书中的东林士人形象,经历了由学术、事功、气节并著,到理学传人的转变。不同的情境之下,志书编纂者采取了不同的叙事模式。“严志”为驳斥东林祸国之说,塑造出东林士人“理学、事功、气节并著”的形象。“高志”编纂之时,处于紧张的文化氛围之中,其编纂者遂采用“道统”叙事模式书写东林历史。一方面,强大的政治压力,逼迫士人选择较为安全的叙述路径;另一方面,士人的自我规训,亦使得历史书写趋向官方的意识形态。东林形象的转变正是这两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
徐胜男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6(6):77-83
唐前志怪小说中的人仙恋故事主要以仙女凡男类为主,其又可分为人仙相遇型和仙女降临型两种。人仙相遇型多侧重情感欢愉;仙女降临型则带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其与六朝上清派的存思降真传道之法联系密切。受道教文化影响,志怪小说人仙恋故事中存在世俗化与神圣化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由道教人仙恋故事源自世俗又归于世俗的发展道路决定的,其随着道教对女仙的崇尚与改造而产生,最终又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而消解。 相似文献
96.
97.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存空间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与此同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空心化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人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大卫·哈维以其独特的空间哲学视角,在继承马克思辩证批判思想和列斐伏尔生活空间理论的基础之上,将人文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相链接,构建出一套地理不均衡发展理论,从而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98.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使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近一百多年以来的低谷,人们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评价出现重大分歧,如何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成为全球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正确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
马志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20-126
明清时期是贺兰山主题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环境、文教事业等地缘因素的共同构建下,诗词作品中的贺兰山突破以往单一的政治地缘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书写维度。一是地理空间维度,以山峦景致咏江山之胜,以贺兰晴雪为代表的景致呈现出书写群体对边地宁夏从疏离到欣赏的情感转向。二是文化空间维度,以塔林佛寺文庙反映儒释道三教相交融的文化氛围。三是心理空间维度,以历史遗迹抒怀古思今之情。明清贺兰山主题诗词的重要研究价值在于贺兰山文学景观的审美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变迁过程就是其逐渐与中原文化不断建立联结关系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00.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儒、墨比较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阳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268-271
墨子的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民本”精神。墨子反对儒家以等差之爱治政救世,他从“农与工肆”的利益出发,以“兼爱”为核心,传达了一种爱无差等,为万民兴利的以民为本的伦理精神。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三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兼爱”思想:“爱利万民,爱利百姓”;二是“尚贤”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三是“天志”思想:“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民本”精神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其真知灼见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