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0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12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5篇
人才学   49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951篇
理论方法论   111篇
综合类   1417篇
社会学   227篇
统计学   1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虹苗儿  雪杉 《新天地》2016,(3):22-23
是我维系了无爱的家 1987年我出生在长春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爸爸是导演,妈妈是大学美术教师,省内知名画家.从我懂事那天起,我整天面对的就是爸爸严厉的面孔、妈妈忧郁的脸.爸妈虽然同居一室,但他们更像是一对陌生人,他们很少说话,每天都各忙各的,我上初中时,我们这个家更是名存实亡了.尽管如此,爸爸在家里仍然坚守着他的霸气,吃饭时,仍然坐在饭桌前等着妈妈给他盛饭,饭后,仍然等着妈妈用南泥小壶给他泡茶,有时妈妈在楼下同邻居们聊天儿,爸爸就会毫无顾忌地打开楼窗大喊:“陈秀君,回来看书!”喊过,哐地一声关上窗户.  相似文献   
42.
散木 《领导文萃》2012,(4):88-91
左还是右:荡在秋千上的人知识界对胡乔木评价的分歧,主要发生在1979年《苦恋》事件之后。其时,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之时,人们多年积蓄的对"文革"及"两个凡是"等的强烈不满,在文坛上引发了一场以揭露和  相似文献   
43.
44.
吴志菲 《新天地》2012,(12):10-11
在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中,作为十八大代表的胡鞍钢无疑是其中颇具传奇的一位:高小毕业就下乡的知识青年、工科博士出身的国情专家、以弱势群体代言人身份自居的经济学家;所编的每期国情报告都被送到国家领导人的办公桌上,且一直被视为中央政府的高层智囊人物。胡鞍钢很忙,59岁的他不是要出差,就是在讲课。他说,自己是一个热衷于知识报国的人,他非常敬佩老一代科学家,他的人生定位从一开始就学习他们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45.
佚名 《伴侣(A版)》2014,(9):54-54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选择了结束生命,他是清华大学的博士,在别人眼里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其实很多人都有孤独、迷惘、甚至想到此为止的念头,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这个勇气。知识分子,尤其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会让自己背负一个沉重的理想,当他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鸿沟的时候,失望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46.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奠基人。1925年后,中国第一波"尼采热"退潮,中国知识分子失望地发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之说在中国行不通。第二波"尼采热"始于1937年抗日战争伊始,在1940—1941年达到顶点。第三波"尼采热"于1978年被点燃,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尼采研究盛况空前,各类文章、书籍、译本不断涌现。如果说第一波"尼采热"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第二波的特点是复兴或唤醒中国民族主义精神,那么第三波则涉及到存在主义价值与台湾国民党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中国大陆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些关联。1  相似文献   
47.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深湛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中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作者运用萨义德的知识分子理论,从知识分子应为流亡者、业余者和搅扰者三方面的社会角色展开分析,严厉地指责了赫索格作为知识分子向社会的妥协。  相似文献   
48.
49.
薛仁明 《社区》2013,(20):18-19
南怀瑾去世半年了,偶尔,还听到有人批评他。相较于批评者,尊敬他的人,当然更多。南怀瑾的粉丝,层面甚广、范围颇大,三教九流都有。骂他的人。倒很集中,不外乎知识分子、学院学者,以及受他们影响的年轻人。这些人,均雅好读书,也都颇有学问。不过,他们从不认为南怀瑾有学问。或者说,他们总觉得南怀瑾的学问大有问题。  相似文献   
50.
某著名学术机构对研究工作的要求是:"想领导之所想,想领导之将想,想领导之未想",似乎学术研究的潜规则就是"一切为了领导","站在领导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问题"。我一直牢记着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为了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